-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公济医院)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始建于1864年,史称“公济医院”,英文名Shanghai General Hospital,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西医医院,也是全国建院最早的西医综合性医院之一。医院“一院两址”,分设虹口和松江两部,同时全面接管嘉定江桥医院。新冠疫情期间,派员任全国第一支援鄂医疗队领队和专家组组长,涌现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模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受到党和国家以及上海市领导的充分肯定。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荣誉称号。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获A++最高考评等级,在全国2413家三级公立医院中位列综合医院类第12名,上海第3名。 医院名家荟萃:上世纪中后叶汇集了乐文照、任廷桂、胡懋廉、赵东生、张镜人、谢桐教授等国内著名医学专家,在医学上创出了众多国内第一,如:第一例肝叶切除、第一例足趾移植再造拇指、第一例针麻手术、第一台国产心向量图描记器研制、首个国产心脏临时起搏器样机研制等。 学科人才实力雄厚:现拥有眼部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8个,上海“振龙头”项目3项;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急救中心、医学领先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麻醉质控中心等多个重点中心;形成了眼科、泌尿、骨科、消化、血液、普外、心血管、急诊与危重病、内分泌科、介入、呼吸、妇产、肿瘤、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麻醉、临床药学、检验、放射、超声等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学科。多人次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多次荣获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代表的各类国家级、省部级荣誉奖项。 医疗技术水平领先:积极开展无痛、微创等特色诊疗技术,挂牌成立“亚太脊柱外科人工智能临床及转化中心”等十余个疾病诊治中心,配备沪上首台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Mazor机器人,开展全国首例裸眼3D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国内高精尖手术。 科研教学能力突出:成立上海首家高标准临床研究院,打造创新联合体,获批建设转化医学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市一分中心。积极开展医疗人工智能、分子影像、生物材料、细胞、微创等多方面的科研合作。近几年,获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突飞猛进。发表一大批以Science、JAMA等为代表的高水平论文。医院现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基地20个;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基地3个,上海市基地24个。现有博导92名,硕导144名,博士点27个,博士后流动站27个,硕士点37个。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评定,高质量通过评审,获得国际认可,被评为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培育)单位。 合作交流广泛深入:深度推进与松江、虹口、嘉定等区域医联体建设,构建紧密型“内环”医联体;牵头成立长三角医院发展战略联盟,与长三角地区医院合力打造“中环”医联体,助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与美国克利夫兰医院集团、以色列拉宾医学中心、德国癌症协会等单位深度合作,拓展“外环”医联体,加速构建“市一同心圆”发展模式。 管理体系科学创新:在国内率先提出“六梁六柱”医院全质量管理(h-TQM)理论体系并付诸实践,结合卓越绩效准则标杆引领,倡导“质量•创新•共享”的医院文化。获第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管理科学奖等多项国家、上海市荣誉奖项,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质量管理名片。 2021年,医院持续追求医院高质量发展、群众高满意度就医、员工高品质生活的“三高”目标,将疫情防控和医院发展每一项工作以钉钉子精神贯彻落实到“最后一公里”,以优异成绩为建党100周年献礼。主要的亮点工作有: 一是疫情防控驰而不息。落实“五零四亮”的防控目标,常态化疫情防控,无院内感染病例发生;圆满完成市里交给的核酸检测任务,深夜拉动60人核酸检测队伍,迅速集结完毕受到市卫健委和松江区政府高度评价。 二是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年门急诊量453.82万,出院人次13.30万,住院手术人次8.33万,同比2019年分别增长5.56%、2.64%和7.90%。国考四级手术率上升至29.91%。国考微创手术率上升至19.56%。平均住院天数下降至5.78天。药耗占比49.56%,均次费用保持在同级同类医院平均水平。申康54个重点病种排名较2019年提升的病种达19个。创新技术大力开展。成功开展国内首例MAKO机器人辅助比基尼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国内首例三维重建下扩大袖式肺切除手术和上海市首例KODEX-EPD三维标测系统介导房颤冷冻消融手术等一系列创新技术。诊疗模式不断优化。持续推进5G支撑下的急诊急救一体化及总协调人制度,胸痛中心在市级医院胸痛中心名列前茅;消化系统肿瘤MDT中心获中国医师协会/中国肿瘤MDT联盟授权认证;肝脏外科获全国
预约挂号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属事业单位,是复旦大学附属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开业于1937年,是中国人创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之一,隶属于国立上海医学院,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命名。解放后曾称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和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1年改用现名,沿用至今,是上海市第一批三级甲等医院。经过80年的发展,医院本部目前占地面积9.6万平方米,核定床位2005张。建院至今,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现有高级职称700多人。 医院严格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以一流党建工作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院现有党总支2个、党支部80个、党员2000余人。2020年中山医院党委入选“复旦大学党建工作标杆党委”培育创建单位。 医院科室齐全、综合实力雄厚。心脏、肝脏、肾脏和肺部疾病诊治是医院的重点和特色,诊治水平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医院有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放射与治疗(介入治疗)中心。1项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心脑血管方向)。1个国家公共卫生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项目。1个国家重点学科(呼吸)发展项目。1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消化科、检验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临床护理、中医脑病科、呼吸内科、肾病科、普通外科、重症医学科、肿瘤科、医学影像科、器官移植科、急诊医学科和神经内科。4个国家重大疾病多学科合作诊疗能力建设项目:消化道肿瘤、心脏瓣膜病、重症肺炎和早期认知障碍疾病。 医院还有22个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普外科、心脏病科、肿瘤科、肝胆外科、呼吸内科、病理科、超声医学科、肾内科、核医学科、中医急诊科、胸外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康复科、麻醉科、内窥镜、生物医用材料、器官移植、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微创手术和临床药学。3个上海市妇女健康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孕产妇重症监护病房和产前诊断中心。3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心血管疾病、肝脏肿瘤和肾脏疾病。有8个上海市临床质量控制中心挂靠:院内感染、超声诊断、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胸心外科、普通外科、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和血液透析。 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包括螺旋断层自适应放疗系统(Tomo)、PET-CT、320排640层超速螺旋CT、全数字平板式心血管造影机(DSA)、直线加速器、3.0T磁共振断层扫描仪、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DR)、重症监护系统和远程医疗教学系统等等。 医院以规划引领、基础支撑、创新探索“三驾马车”驱动全院信息化建设,形成了以自主研发HIS、EMR和RIS系统为核心,集成PACS、LIS、HRP、ERP、CDR、RDR等近200个模块的一体化智能信息平台。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新技术应用为牵引,高效支撑“医教研”,便捷服务“医患管”,智慧管理“人财物”,开创“互联网+医疗”的新业态与新模式。 医院积极承担各项公益性任务。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派,自2011年开始,每年组建国家医疗队,远赴新疆、云南、青海、四川、安徽等省、市、自治区的老、少、边、穷地区开展巡回医疗工作。先后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云南省富源县人民医院、西藏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西藏察雅县人民医院、西藏岗巴县人民医院,全面援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每年组织各类大型义诊、咨询等活动,品牌活动“中山健康促进大讲堂”至今已有620多位专家登上“讲台”开展健康讲座,受益听众26.5万余人次,发放医学科普资料43.5万余份,深受群众欢迎。 医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3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3个,上海市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重要薄弱学科5个,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6个,上海市研究所8个,上海市科委研究中心2个,复旦大学研究机构15个。 自2007年以来,医院获得科技部973计划、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及重大专项课题近百项,教育部创新团队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0余项,各类省部级人才培养计划超过250人。 自2006年起,医院共获得国家奖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72项,其中一等奖19项。 自1987年起,医院申请专利近1000项,授权专利500余项。
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