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院名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始建于1910年,坐落在南海之滨、珠江之畔的南国花城——广州。秉承“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医训精神,中山一院现已发展为一家位于国内一流前列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百年老院,立院为公。中山一院由广东公医学堂附设公医院发展而来,自创立之初就带有深深的公益烙印。百十年来,数更其名,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精神却赓续不绝。 医院现由院本部、东院和南沙医院组成,托管惠亚医院,入选全国首批、广东省唯一委省共建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并联合牵头建设国家神经区域医疗中心,蝉联2018、2019年度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全国第六、华南第一,最新公布的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为A++。 医院专业学科齐全,综合实力雄厚,拥有肾内科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重症医学科等2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为中山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和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前0.5‰做出重要贡献。当前,医院正朝着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医学中心”努力奋斗。 仁心仁术,医病医身。作为华南地区疑难重症诊疗中心,医院始终引领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自1965年实施国内首例断趾再植手术以来,医院在医疗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成功开展包括国内首例肾移植手术;世界第八例、中国第一例连体婴分离手术;国内首例第三代试管婴儿;全国首例连头婴分离手术;亚洲首例肝肾联合移植手术、首例多器官移植手术。2017年成功实施世界首例“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引领全球器官移植进入“热移植时代”,并代表中国首次荣获2020年国际质量创新大赛特等奖,近5年医院共开展新技术370项。自主研发国内首台体外反搏装置(1973年)和全球第二、中国首个去细胞神经移植材料“神桥”,打破国外技术与市场垄断,实现“中国智造”。牵头制定中国第一个重症医学指南、第一部《ICU诊疗指引与管理规范》,在全球率先开展脓毒症免疫研究与治疗,严重感染的病死率从35%降低到26%。医院疑难重症诊治能力不断提升,四级手术占比39.4%。 医院紧紧围绕大平台、大团队和大项目,瞄准世界医学发展前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医疗技术创新硕果累累。 医院现有国家人体器官移植和医疗大数据中心等24个省部级以上平台,拥有湾区唯一、国内医疗机构首个无菌动物平台;拥有达芬奇机器人、高端双源CT、3.0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MRI)、医用直线加速器(LA)、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系统(PET-CT)等大批世界先进型号高端医疗设备;拥有世界一流的重症监护病房、体外反博治疗中心、血液净化中心和腹膜透析中心(世界前三、亚太区第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康复中心、国际体外反博研究中心、亚太地区无创通气治疗与培训中心等社会医疗组织在此设立;牵头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与课题、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等30项;主办《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华血管外科杂志》《影像医学与介入放射学杂志》《现代临床护理》《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和《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等9个国内知名医学期刊,引领医学科学研究。 涵英哺华,毓仁作圣。医院聚集了一批既有好技术又有好思想的好医生,医者,师也,名医名家育医造才,声教讫于四海,铸就了中山医金字招牌。 1960年代,八大国家一级教授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在此行医执教。其中,著名寄生虫学家陈心陶消灭了血吸虫病,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三次接见。八大一级教授之后,医院拥有一大批医学领军人才,包括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3人次,中华医学会现任主委4人,副主委4人,广东省医学会现任主委14人,副主委57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7人;拥有博士生导师293人、硕士生导师567人,拥有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临床教师团队(全国3个入选的临床医学教师团队之一);拥有首位荣获欧洲医学教育联盟Honorary Fellowship奖项的中国专家。 医院现有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26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28个,为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拥有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8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1个、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6个、省部级临床诊疗技术培训基地17个、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及香港外科学院培训基地1个。截至目前,医院已为国家培养博士2348名,硕士3921名,培养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生23600余名。 医之大者,为国为民。医院心系援藏、援疆、帮扶基层,在重大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国家队”作用,并为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无私奉献。 在国家卫健委支持下,医院牵头建立覆盖全国250余家医疗机构的全国重症医学专科联盟;建立覆盖29个......[详细]
联系电话

020-87755766,020-87332200

放号时间

医院地址

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58号

医生团队
  • 谭洁芳[]

    医生擅长

    擅长急慢性疼痛,如手术后痛、骨关节痛、颈椎病、腰椎间盘脱出、肩周炎、腱肌筋膜炎、肌劳损、癌症性痛等的诊治。 ...详情

    从业经历
    谭洁芳;女;主任医师;硕士导师;1964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从事临床麻醉40年;急慢性疼痛诊疗工作20多年。经常参与国内、省内学术交流。为广泛的疼痛患者解除痛苦做出了努力。擅长治疗:手术后镇痛、头痛、颈椎痛、颈背痛、腰腿疼、腰椎间盘突出、骨关节痛、肩周炎、肌腱筋膜炎、肌劳损、骨质疏松、腱鞘炎、神经性痛、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及后神经痛、痛风、类风湿关节炎、癌症痛等疼痛诊断治疗有较丰富经验。 ...详情
  • 佘桂源[]

    医生擅长

    儿科呼吸病学;尤其是儿童哮喘病的诊断及治疗。 ...详情

    从业经历
    佘桂源,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一直从事儿科临床医疗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儿科呼吸病学,尤其是儿童哮喘病的诊断及治疗。 我是佘桂源本人,我要修改简介 ...详情
  • 周燕斌[]

    医生擅长

    对呼吸系统的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危重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诊疗技术。擅长于肺结节及肺肿瘤、肺部感染、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和肺血管病、睡眠呼吸暂停及相关疾病的诊治 ...详情

    从业经历
    (1)医疗特长:对呼吸系统的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危重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诊疗技术。擅长于肺结节及肺肿瘤、肺部感染、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和肺血管病、睡眠呼吸暂停及相关疾病的诊治。(2)研究方向:开展的研究包括肺部结节及肺肿瘤性疾病、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睡眠呼吸暂停及相关疾病。(3)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1987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医疗系,后获中山医科大学内科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德州大学M.D.Anderson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1987年在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及呼吸内科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4)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全国委员及肺癌学组委员。中国肺癌防治联盟预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全程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呼吸医学教育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委会常务委员。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临床专家委员会呼吸专业组副组长。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临床医学教育研究会诊断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及肺癌学组组长。广东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药学会呼吸临床用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睡眠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临床试验协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广东省健康服务业协会常务理事。美国ATS、AASM、ACCP、IASLC会员。(5)基金、论著、专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基金8项、巿级等科研基金6项。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医学论文(著)90多篇。主编医学专著3部,副主编医学专著1部,参编医学专著12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担任《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和《AnnalsofOncology中文版肺癌专刊》等多本杂志的编委。(6)其他主要工作成绩(比如获奖情况):2003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抗击非典二等功臣”;2003年获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抗击非典标兵”;2007年、2011年获卫生部授予“部属部管医院优秀教师”;2012年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奖。2013年被评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德医风标兵”。2015年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最美党员医生”奖。2015年获“中国优秀呼吸医师”奖。 ...详情
  • 张孔[]

    医生擅长

    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感染性肺病的诊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详情

    从业经历
    张孔,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导师。 医疗专长 呼吸内科。 主要研究方向: 1982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擅长于呼吸内科系统疾病的诊疗工作。特别是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详情
  • 王维平[]

    医生擅长

    1978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临床系,留校分配在中山一院烧伤科工作。升为主治医生后因工作需要,主持中山一院急诊外科工作。曾任中山一院急诊科副主任,中山一院黄埔医院急诊科主任,党支部书记。2000年晋升为正教授。曾任中华创伤学会全国委员,中华广东创伤学会副主委,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难愈性伤口科研组组长,培养研究生20多名,发表论文100多篇。每年有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多次,近20年来,带领自己的团队,在压疮慢性伤口方面不断进取,被业界誉为“中国压疮治疗第一人”。2015年成立广东压疮慢性伤口康复专业委员会,任主任委员。2016年被中国医师协会授予“急诊岗位坚守和急诊事业卓越贡献奖”。 ...详情

    从业经历
    王维平,男,主任医师,急诊科副主任,教授,硕士导师,本科学历,1978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医疗系,曾从事烧伤外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和急诊外科医疗工作。2000年晋升为主任医师及外科教授,从事过大量医学教育工作,近年每年都要主持举办“难愈性伤口学习培训班”10多期。主持着国家级和省级继续教育项目。 医疗专长 在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工作30多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医疗专长 在创伤急救领域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学科带头人。,先后培养研究生20名。 主要研究方向 致力于严重创伤的院前抢救,以及急诊科、重症病房诊治的临床研究和相关基础理论、实验室研究。对难愈性伤口尤其是褥疮的治疗有深入的研究,被称为“中国压疮治疗第一人”。是中山一院难愈性伤口科研组负责人。 擅长新型医疗器械的发明。 获奖情况 曾因发明“波浪床”获国家级发明奖; 先后获得国家专利10多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0多篇。 社会兼职: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全国委员;中国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华广东省创伤学会,副主任委员;创面修复学组,组长;中山一院难愈性伤口科研组,主持人;中山大学科技创新特批专家。 获奖情况 曾因发明\"可调式波浪康复治疗床\",获国家级发明奖; 因发明\"负压引流系列装置\",获北京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 论著 1、多发性创伤病人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2水平的动态变化和临床意义《中国急救医学》2001年第21卷第6期 2、要重视病史与体检在急诊中的意义 《新医学》 2000年6月第31卷 3、急诊外科诊疗的程序与方法 《新医学》 1997年第28卷第4期 医学本科生急诊外科临床实习教学的研究与改进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 4、一次性伤口负压引流瓶的研制与应用 《医疗卫生装备》 2001年第5期 5、介绍一种可调式多功能波浪床 《中国危重病医学杂志》 2001年第9期 专著 《新急诊手册》(实用临床手册丛书)特异性感染编著者 ...详情
  • 廖晓星[]

    医生擅长

    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现任急诊医学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教研室主任。一直在国内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学习工作,从事心血管内科和急诊医学的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三十余年,专长心血管急危重症如心脏呼吸骤停、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高血压急症、休克等的临床诊治;擅长冠心病的介入性治疗;熟悉救护车院前急救、急诊科抢救室和危重病监护室的运作和管理;对于心肺脑复苏、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中毒、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消化道出血、严重代谢紊乱等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详情

    从业经历
    【教学专业特长】 1.临床急救技能模拟教学课程 2.灾难与复苏医学课程 3.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血管急救与心肺复苏培训 查房时间:每周一上午(急诊区)、周二上午(教学查房)、周三上午(观察区EICU) 【主要研究方向】 1.心血管系统急危重症,重点为心肺脑复苏(CPCR)、急性心肌梗死(AMI)和肺栓塞(PE); 2.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与急诊科管理,重点为院前急救和危重症监护; 3.急救技能培训,灾难救援医学培训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78-1983 广西医学院(现广西医科大学)本科生、学士(临床医学) 1983-1985 广西医学院附一院内科住院医师、助教 1985-1988 广西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硕士(心血管内科) 1988-1990 广西医学院附一院医务科长、心内科主治医师、讲师 1990-1993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博士(心血管内科) 1993-1996 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附一院心内科讲师、副研究员 1997-现在 中山大学附一院急诊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1998)、博士生导师(2004) 【国内外进修】 1995,02-1995,10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999,08-1999,09 香港东华三院广华医院 2001,01-2001,08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大学St.Geoger医院 2005,12-2006,07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应急医疗管理局急救培训中心 2012,07-2012,09 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 【科研项目】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571865):HIF-1α和NSCs联合移植经外泌体转移 micro RNA促进NSCs存活和增殖治疗心脏骤停后脑损伤。主持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372023):miR-26a 调节GSK-3β和LINGO-1调控NSCs凋亡和分化治疗心脏骤停后脑损伤的作用和机制,主持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372021):亚低温通过AMPK/Sirt1/Fox01途径调控自噬保护心肺复苏后海马神经元细胞的机制研究。第二 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071030):拮抗LINGO-1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的分子机制及信号通路。第二 2015年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50212):HIF-1α和NSCs联合移植治疗心脏骤停后脑损伤。主持 2011年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11B080701006):增强型体外反搏在心搏骤停中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主持 2014年广东省粤港共性技术招标项目(2013B010136001):心血管疾病及荧光检测试剂耗材的开发应用。参与 2014年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4Y2-00209):基于免疫荧光定量技术的老年性心肌梗死快速诊断试剂研发。参与 【主要获奖】 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中山医科大学医疗成果二等奖(1997);中山医科大学医疗成果三等奖(2000);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2001);广东省、广州市抗击非典一等功臣(2003)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优秀中青年教师突出贡献奖(2014) 【社会学术团体兼职】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及复苏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应急(灾难)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救与复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理事;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急诊与灾难应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市院前急救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与心肺复苏培训中心主任导师。 【学术杂志编委】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杂志》、《岭南急诊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内科》等。 【主办学术会议】 1、首届国际急诊急救医师(中国)大会(2007年11月,深圳,执行主席) 2、广州亚运医疗急救保障学术高峰论坛(2010年8月,广州,大会主席) 3、首届中山国际急诊与灾难医学论坛(2012年12月,广州,大会主席) 4、第二届中山国际急诊与灾难医学论坛(2013年11月,广州,大会主席) 5、第三届中山国际急诊与灾难医学论坛(2014年11月,广州,大会主席) 6、第四届中山国际急诊与灾难医学论坛(2015年11月,广州,大会主席) 【学术专著】 一、主编 1. 主编《新急诊医学》2000年3月第1版,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 主编《实用急诊处方用药手册》2000年6月第1版,广东科技出版社 二、参编 1. 罗森急诊医学,李春盛主译,2013年1月第1版,北京大学医学......详情
  • 赖佳明[]

    医生擅长

    一直以来主要从事肝胆胰脾外科工作,擅长胆道肿瘤、胰腺肿瘤、肝脏肿瘤、肝胆管结石、门静脉高压症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对用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治疗肝胆胰疾病有较深的造诣。研究方向肝胆胰脾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详情

    从业经历
    研究方向:肝胆胰脾外科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1993年7月毕业于原中山医科大学医疗系,先后获得医学硕士、博士学位,历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现任肝胆外科行政副主任,曾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进修留学。社会兼职: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肝病微创治疗分会副主委、胆胰分会常委、肝癌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微创外科分会委员、软镜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委员、代谢营养学组副组长《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特约编辑论著:从医以来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杂志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主要有:“手术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 胆道再次手术235例分析”、“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对肝硬化肝切除术后影响的研究”、“肝胆管结石手术时机的选择”、“肝血流阻断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等。专著:主编出版学术著作4部,副主编3部,参编6部。主要有:《外科症状鉴别诊断》、《实用外科医嘱手册》、《外科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实用代谢疾病诊断与治疗》、《普通外科特色诊疗技术》等。其他主要工作成绩(比如获奖情况):主持省部级科研和教学基金6项,主要有:“抑制Treg联合瘤内转染HSK-Tk和GM-CSF治疗肝癌的研究”、 “清除Tregs联合瘤内转染GM-CSF增强肿瘤干细胞/树突细胞融合疫苗诱导的特异性抗肝癌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单胺氧化酶A在胆道恶性肿瘤中抗肿瘤免疫的作用研究”、“利用网络化教育平台进行外科学临床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等。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3项、教学成果1项。主要有:《肠外肠内营养治疗在消化外科应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肝硬化营养支持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综合性疗法预防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的系列研究》等。 ...详情
  • 陈凌武[]

    医生擅长

    泌尿系肿瘤如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泌尿系先天畸形如重复肾畸形、肾盂输尿管畸形、腔静脉后输尿管、巨输尿管及肾上腺疾病和前列腺疾病的诊治。特别擅长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及3D腹腔镜保留性功能及控尿功能的膀胱癌及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等微创技术 ...详情

    从业经历
    陈凌武,男,主任医师,教授,泌尿外科主任,博士导师,博士学历 医疗特长: 擅长于泌尿系肿瘤如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泌尿系先天畸形如重复肾畸形、肾盂输尿管畸形、腔静脉后输尿管、巨输尿管及肾上腺疾病和前列腺疾病的诊治。 特别擅长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及3D腹腔镜保留性功能及控尿功能的膀胱癌及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等微创技术。2014年荣获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第三届肿瘤组“金刀奖”。2007年至今,为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肿瘤)编委、广东省委干部保健专家。 研究方向:泌尿系肿瘤、微创泌尿外科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1980-1986年在中山医科大学本科学习,1992-1995年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86年于中山医科大学毕业留校工作至今 2003年至今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2004至2017年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 2017年至今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麻醉中心主任 社会兼职: 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女性学组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协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泌尿生殖协会腹腔镜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肿瘤学组副组长 广东省委干部保健专家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副主编、《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委、《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第八届编委、《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临床外科杂志》编委、《中华中西医杂志》编委、《医学新知杂志》编委 论著: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专著: 主编《泌尿外科手术学》;副主编《前列腺癌诊断治疗学》、《膀胱切除与尿流改道手术学》及《泌尿外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参与编写《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吴阶平泌尿外科学》、《泌尿外科解剖学》、《妇幼泌尿外科学》、《现代外科学》、《临床肾移植学》等专著20多部 其他主要工作成绩(比如获奖情况): 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肿瘤)编写专家 广东省委干部保健专家,广东省委保健工作先进个人 2014年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第三届肿瘤组“金刀奖”。 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中山医科大学医疗成果奖2项。 荣获“岭南名医”,“羊城好医生”和“最受网民欢迎的羊城好医生”,中山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 ...详情
  • 朱家恺[]

    医生擅长

    皮瓣移植术、周围神经束间移植术、淋巴管静脉吻合术 ...详情

    从业经历
    朱家恺,男,(已退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学历,毕业于1952年7月。 医疗专长 从医53年,以骨科、显微外科、手外科为主,在我国率先开展多种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术、周围神经束间移植术、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等,创办《中华显微外科杂志》,是我国显微外科的奠基人之一。近年来从事大量周围神经外科手术和儿童脑瘫矫治手术,主持人工神经移植物的研制工作,已申请8项国家专利。 主要研究方向 周围神经外科、小儿脑瘫的外科治疗、骨科、显微外科、手外科、淋巴外科。 社会兼职 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及该学会的周围神经外科学组组长,广东省人体生物组织工程学会会长,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副总编辑。 获奖情况 获卫生部、教育部和广东省等各级科研成果奖励23项,获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先进科技工作者、广东省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起获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论著 以第1作者或通信作者(研究生导师)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25篇。 专著 主编《显微外科进展》第一至四集、《周围神经外科学》、《周围神经外科学进展》、《外科学辞典》、《全科医生临床诊断学》、《现代急诊外科学》,参加《现代显微外科学》等14部专著的编写。 ...详情
  • 彭宝岗[]

    医生擅长

    自1984年大学毕业以来,一直从事普通外科的临床工作,擅长肝胆胰脾外科疾病的诊治: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门部胆管癌、中下段胆管癌等肝胆道良恶性肿瘤、肝血管瘤、胰腺肿瘤、肝内外胆管结石、胆道感染、胆道损伤和狭窄、门脉高压症和脾脏疾病的外科治疗,对肝胆胰脾复杂病、疑难病、肝胆道再次手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熟练掌握各种复杂的肝切除术(如巨大肝癌切除术、肝尾状叶切除术、扩大半肝切除术、中肝叶切除术、前入路右半肝切除、B超指引下的肝段/叶切除等)、以及肝癌合并门静脉、胆管、下腔静脉等脉管癌栓的外科治疗、胰腺癌扩大根治术、保留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胆囊癌扩大根治术、胆管癌的扩大根治术等高难度技术。积极开展多灶性肝癌切除合并术中消融、肝癌射频消融(Habib)辅助下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Myrian XP-Liver”系统规划下联合联合术中B超引导对原发性肝癌进行精准肝切除等新技术。熟练开展达芬奇机器人行肝胆胰脾复杂疑难等高难度手术。 ...详情

    从业经历
    彭宝岗,男,主任医师,教授,科主任,博士导师,博士学历,自1984年毕业以来,一直从事普通外科的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肝胆道常见病、多发病和复杂疑难病的诊治经验。 医疗专长 一直从事普通外科的临床工作,擅长肝胆胰脾外科疾病的诊治: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门部胆管癌、中下段胆管癌等肝胆道良恶性肿瘤、肝血管瘤、胰腺肿瘤、肝内外胆管结石、胆道感染、胆道损伤和狭窄、门脉高压症和脾脏疾病的外科治疗,对肝胆胰脾复杂病、疑难病、肝胆道再次手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熟练掌握各种复杂的肝切除术(如巨大肝癌切除术、肝尾状叶切除术、扩大半肝切除术、中肝叶切除术、前入路右半肝切除、B超指引下的肝段/叶切除等)、以及肝癌合并门静脉、胆管、下腔静脉等脉管癌栓的外科治疗、胰腺癌扩大根治术、保留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胆囊癌扩大根治术、胆管癌的扩大根治术等高难度技术。积极开展多灶性肝癌切除合并术中消融、肝癌射频消融(Habib)辅助下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Myrian XP-Liver”系统规划下联合联合术中B超引导对原发性肝癌进行精准肝切除等新技术。 研究方向: 1.肝胆胰脾肿瘤的外科治疗 2.肝胆道恶性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3.肝癌蛋白质组学研究 社会兼职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肝脏外科学组委员、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胆胰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肝胆胰外科分会常委兼秘书、《消化肿瘤杂志》副主编、《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委、《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编委、《岭南现代临床外科》编委、《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外科治疗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 获奖情况 科研成果:主持科研成果3项,参与的科研成果7项,申请专利2项 〖主持科研成果〗 1.“综合性疗法预防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的系列研究”获2007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肝癌病人手术前肝储备功能的预测”获1996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3.“肝癌病人手术前肝储备功能的预测”获1996年广东省医药卫生进步二等奖 〖主要参与的研究成果〗 1.“肝癌超声诊断和超声介治疗(200802203P1008)”2008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2.“超声引导经皮消融治疗肝癌的系列研究(B15-0-1-01)”2007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3.“肝硬化营养支持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2007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4.“肝硬化营养支持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2005-239)”2006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7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5.“声学造影导向下经细针门静脉栓塞术”1996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6.“原位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实验和临床研究”1997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7.“全肝血流隔离技术在肝外科中运用的系列研究”获1994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专利〗 1.生理活性肽类缓释剂;获中国美国日本欧洲授予;专利号∶PCT/JP00/03946 2.肿瘤疫苗;获中国美国日本欧洲授予;专利号∶特愿平11-31197 论著 在国内外中英文医学杂志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多篇。 1.Peng Baogang,Shu Qin Liu,Kuang Ming,He Qiang,etal. Autologous Fixed Tumor Vaccine:A Formulation with Cytokine-microparticles for Protective Immunityagainst Recurrence of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CI收录,IF 2.7).Jpn.J.Cancer,2002,Res.93,363-April. 2.Peng Baogang, Liang Lijian,liu Shuqin,etal. Fixed-Tumor vaccine: A Practical Formulation with Cytokine-Microspheres for Protective and Therapeutic Antitumor Immuunity.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3;2(4):196-202 3.Peng Baogang, Liang Lijian, He Qiang,Kuang Ming. Tumor vaccine against recurrenc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orld J Gastroen......详情
x

为了让您更好的了解更多的信息,请您点击免费注册 进行注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