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医院名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简称“北大医院”)创建于1915年2月15日(大年初二),是一所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公共卫生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中央保健基地医院。   北大医院也是国内首批建立的临床医学院之一,医院前身为民国教育部批准北京医科专门学校设立附属诊察所;1946年随北京医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并,由此得名“北大医院”;此后经历院系调整,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两校再次合并,医院随之更名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8年成为中央保健基地医院。   百余年来,北大医院拥有着一批国内的首创专业学科以及在我国率先开展的诊疗技术,如国内首创儿科教研室(1929)、泌尿外科(1946)、肾脏病专业(1950)、综合医院心血管病房(50年代)、儿科神经专业(1961)等;在国内率先开展改进静脉麻醉(1951)、先心手术(50年代)、肾移植(1960)、引进人工晶体植入术(1983)、冠心病介入性治疗(1986)、胸腔镜手术(1992)、第一台自体血液回收机(1997)、微创切口肺移植(2005)、经皮心室重建术(2013)等,为我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北大医院设有36个临床科室、11个医技科室、1个研究科室、4个研究所;共有59个病房,开放床位1805张。日均门诊量1万人次左右,年收治病人近10万人,手术近4万余例。医院在职职工370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00余人,副高级职称近400人,泌尿外科郭应禄教授于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大医院学科齐全,综合诊疗水平高,拥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项目1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共12个,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和第一批北京市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项目单位。北大医院是医疗保险A类定点医院,为全市近2000万参保人员提供医疗保障服务,同时,医院还承担着全市6万余人的公费医疗,以及占北京1/8的干部保健任务。在北大医院的就诊患者中,有1/3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病患者。 作为北京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附属临床医学院,从1977年至今,北大医院累计培养本科生3300余人,研究生3800余人,其中包括硕士1900余人,博士1800余人,博士后近115人。目前医院每年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其中包括医学部8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同期在院300余人,研究生同期在院590余人,同等学力人员90余人。护理专业同期在院近400人。同时,近年来医院还承担着繁重的继续教育任务,每年参加各级住院医师培训、进修、继续教育项目及各类考试的人员共计2万余人次。 北大医院的科学研究水平多年来一直位居国内的领先地位,近五年来,医院获批国家、省部市、校级和横向课题,以及临床试验合计1600余项,经费约11亿元,其中纵向课题7亿元。累计发表论文5300余篇,SCI(即《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论文近3000篇,其中部分发表在包括New Engl J Med、Lancet、Blood、Am J Hum Genet等国际期刊上。获国家、教育部、北京市、中华医学会等科技成果奖40余项,其中国家及部委级奖项19项。   北大医院将弘扬和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和“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塑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风严谨的行业风范。凝练百年历史与硕果,面向新时代使命与担当,医院凝聚全院职工智慧 ,提出了“厚积淀耕耘一百载,新时代筑梦三十年”的历史基调,与时代同行的北大医院人会继续传承 “厚德尚道”的院训,追求“水准原点”的愿景,弘扬“爱心浇灌,生命之花”人文内涵,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在健康中国、科技兴国、教育强国的背景之下,勇担“国家任务医学基地,世界一流学术医院”的时代使命,立足“立德树人为本,学术引领未来”的行动纲领,依托“聚焦学术竞争力,打造医学中轴线”的发展路径,早日形成“中心院区:国家任务,学术引领;密云院区:医疗先行,学科统筹;大兴院区:国际视野,北大模式”的一院三址、一体两翼的格局,不忘“厚积淀耕耘一百载”的从医初心,开启“新时代筑梦三十年”的时代征程。  ...[详细]
联系电话

010-83572211

放号时间

医院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8号

医生团队
  • 翁迈[副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男性性功能障碍、小阴茎畸形或阴茎发育不全、男性生殖系统发育异常、阴茎硬结症、精索静脉曲张、早泄、包皮过长、男性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炎、射精障碍、弱精、少精、包茎、睾丸炎、龟头包皮炎、输精管发育不全、睾丸炎、附睾炎、前列腺疾病、男性生殖系统感染、男性不育症、血精症,男性生殖整形手术,勃起功能障碍男性支撑体植入手术,男性生殖系统静脉曲张、睾丸疾病、包皮过长、包茎或包皮嵌顿、附睾疾病、阳痿早泄,死精症、无精症、少精,弱精、畸形精子、精液不液化,精子活动低、精索静脉曲张、睾丸曲张、阳痿、早泄、勃起功能障碍、勃起不硬、勃起不持久、不能勃起、射精功能障碍、射精快、不射精、时间短、生殖器畸形、包茎、精子质量,精子畸形等男性不育症的诊断与治疗。精索静脉结扎、输精管附睾吻合、输精管吻合、精囊镜手术、阴茎畸形矫正延长等男科显微镜下相关手术。...详情

    从业经历

      翁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男科中心专家,副主任医师。2005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先后师从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周立群教授,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泌尿外科张潍平教授。多次参加北京大学男科中心显微外科进修培训,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与娴熟细致的泌尿外科手术技巧,擅长泌尿外科重大疑难手术的操作,其中一些手术数量和质量居国内前列。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SCI专业论文,《男科学教程》编委,《世界泌外之窗》译者。在京内,军内泌尿外科专业圈内具有良好的口碑。


      任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委员会青年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男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长。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SCI专业论文,《男科学教程》编委,《世界泌外之窗》译者。在京内,军内泌尿外科专业圈内具有良好的口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三甲)泌尿外科全国排名第二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男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北京中西医结合协会男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亚太地区性医学学会(APSSM)和国际性医学学会(ISSM)国际会员


      2021,2022年度“好大夫在线”男科专业TOP5好大夫

    ...详情
  • 杨俊娟[]

    医生擅长

    暂无介绍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张明礼[]

    医生擅长

    体外循环、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及危重病人救治等 ...详情

    从业经历
    张明礼,男,主任医师,教授,1974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留校,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原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胸外科工作至今。曾先后任心胸外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心外科教学及科研主任、医疗副主任。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毕业以来一直从事临床心胸外科工作,特别在体外循环、 先天性心脏病 、 瓣膜病 及危重病人救治等方面有深入研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承担本科生、进修生、研究生、全国网络教学的讲课任务。 1982年以前主要从事胸外科工作。1982年被卫生部以交换学者身份公派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学习体外循环心外科。1983年回国后继续从事心胸外科临床工作,并开展血液稀释、血液回收的研究。1984年与胡秉忠主任创建了北大医院第一个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并多年主持参与监护室治疗工作,成功抢救了大量危重病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985年因发明了“体外循环平面监控装置”、“体外循环泵压监控装置”、及“自动减压器”,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1987年到美国洛杉矶著名的Sidersina医学中心进修学习。1988年成功开展了我国第一例腹直肌鞘后永久起搏器安放术。1990年设计出我国第一台血液回收机。1991年生产出样机,在临床上应用成功。1992年初去美国太平洋医学中心进修和工作,并参与了美国FDA实验室关于人工心肺机的研究工作。1994年10月回国后,先后研制出我国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血液回收机。第五代血液回收机(自体-2000型)于1997年经国家鉴定后推向市场,可以回收外科手术中收集到出血中的90%以上的血细胞,获得“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证书。1999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国家重大科技进步成果推广项目”,并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了推广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张明礼教授举办了多期“全国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学习班”(卫生部批准的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为全国培养了数百名自体血液回收的专门人才。目前自体-2000型血液回收机已在全国近千家大型医院内使用,成了该领域的主 流产 品,血液回收超过60万例,不但节约了大量宝贵的血液资源,而且显著降低了输血传染病的发生。张明礼教授被誉为我国“血液回收之父”。2002年,根据军队有关部门要求,研制成功了我国新一代血液回收机(3000P型),即可用于野战,又科用于常规医院,现已成了国内市场的主流机型。2006年,在他的主持下,又研制成功了新一代又多种功能的3000H型血液回收机,主要用于血液治疗和血液回收两种功能。张明礼教授也是我国血液治疗设备的主要设计者。 目前,除了承担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外,还兼任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评审专家、中华现代外科杂志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评审专家、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中国现代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医疗卫生技术应用管理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并于1992年获北京医科大学优秀临床医师奖、1997年获北京医科大学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北京市科技创新标兵。 ...详情
  • 李岩[]

    医生擅长

    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鲁氏四联症、共同房室通道等畸形矫正、单瓣及双瓣置换术;瓣膜成型术、冠脉搭桥术;室壁瘤切除、心室成形术、主动脉根部置换术—Bentall’s手术;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冠脉搭桥术合并瓣膜置换或成型术及房颤外科治疗等 ...详情

    从业经历
    李岩,男,主任医师,副教授,科室副主任,法国NANCY大学医学博士(MD)及生物工程学博士(PhD),硕士导师,学历:1987年7月: 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学制六年,获医学学士学位。1997年10月:获法国南锡(NANCY)大学医学院颁发的AFSA文凭证书。(法国政府授予非欧盟国籍外籍医师的最高临床医学学位) 经中国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符合医学博士学位(MD)。2006年11月: 获法国南锡(NANCY)大学,生物工程学博士学位(PhD)。 工作经历: 1987年8月起在北大医院留校参加工作,从事心胸外科专业。 1992年晋升为北大医院心胸外科主治医师。 1995年10月,获法国政府奖学金资助,赴法国南锡(NANCY)大学医学院,附属大学医疗中心Brabois 医院心血管外科及心肺移植中心留学,主修成人心血管外科临床技能及基础研究。历任助理外科医师和高级助理外科医师,后期任该院心血管外科急诊二线值班医师。 2000年至2001年,任北大医院心血管外科主治医师。 2002年晋升北大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 2003年晋升为副教授(硕士导师)。 2008年任北大医院心血管外科行政副主任。 2009年晋升为主任医师。 1987年7月: 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学制六年,获医学学士学位。 1997年10月:获法国南锡(NANCY)大学医学院颁发的AFSA文凭证书。(法国政府授予非欧盟国籍外籍医师的最高临床医学学位) 经中国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符合医学博士学位(MD)。 2006年11月: 获法国南锡(NANCY)大学,生物工程学博士学位(PhD)。 专业特长: 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鲁氏四联症、共同房室通道等畸形矫正。 心脏瓣膜病——单瓣及双瓣置换术;瓣膜成型术。 冠状动脉外科——冠脉搭桥术;室壁瘤切除、心室成形术。 大血管手术——主动脉根部置换术—Bentall’s手术;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 复合手术——冠脉搭桥术合并瓣膜置换或成型术。 其他手术——心脏黏液瘤切除术;腔静脉瘤栓切除术;肺动脉取栓术。 心室辅助——ECMO及MEDOC人工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 心脏移植——在法国学习期间参与完成19例心脏移植和心肺联合移植,2006年以主要组织者身份参与完成北大医院第一例心脏移植并获成功。 共发表论文12篇,(国内杂志5篇,国外英文杂志4篇,法文杂志3篇) ...详情
  • 盛琴慧[]

    医生擅长

    心律失常,心脏起搏器植入,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慢性心率衰竭的器械治疗 ...详情

    从业经历
    盛琴慧,女,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心脏中心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尤其擅长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心力衰竭的再同步化治疗和电生理射频消融术、 现担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专业学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电生理女医师联盟委员、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项目培训基地导师。 ...详情
  • 丁文惠[]

    医生擅长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力衰竭以及心血管急危重症的诊治 ...详情

    从业经历
    丁文惠,女,主任医师,教授,大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心血管专业学组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专业常务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内科学组成员、北京青年心血管病论坛委员会委员;全国临床医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科学学组专家、心脏内科专业学科组组长;中华内科杂志、中国临床药理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国医刊、中华医学全科杂志、中华医学实践杂志编委;中国 糖尿病 杂志特邀编委;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杂志特邀审稿人。 专业特长:三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心血管内科的医疗、教学、基础与临床科研工作。对 冠心病 心绞痛、心肌梗死, 高血压 、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力衰竭以及心血管急危重症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技能。 工作业绩:从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心肌缺血与血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的临床与基础系列研究工作,以项目主持人获的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北京首都发展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资助课题8项。在国内外发表有关论著90余篇,主编、参编《现代 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等专著及教科书10余部。参编译专著3部,主编《急性心肌梗死》专著1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6名。 ...详情
  • 汤泽中[]

    医生擅长

    暂无介绍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王蔚虹[]

    医生擅长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腹泻,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纤维胃镜及结肠镜的检查及部分内镜下治疗 ...详情

    从业经历
    王蔚虹,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伦理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消化内科专业负责人。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医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98年10月至2000年4月香港大学内科学系Research Assistant;2002年12月至2003年6月香港大学内科学系Visiting Professor。现为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组织标本库及转化医学学组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及北京市自然基金、首都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并担任多家SCI期刊及国内核心期刊的编委及审稿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部委级课题2项,北京市自然基金1项,院级及其他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参编10余部教材及专著的编写。 熟悉消化内科常见病及疑难重症疾病的诊治,熟练纤维胃镜及结肠镜的检查及部分内镜下治疗。自1992年开始从事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临床工作及基础研究,特别是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胃癌及与非甾体抗炎药合并使用关系的研究,擅长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详情
  • 谢鹏雁[]

    医生擅长

    吞咽障碍、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胰腺炎、肝硬化、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和其它消化系病的诊治;胃肠镜检查和部分经内镜的治疗;疑难病症诊断及危重病人的抢救 ...详情

    从业经历
    谢鹏雁,男,主任医师,教授,原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197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学系后,一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原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从事内科、急诊内科和消化科的临床与教学工作。其中1988年1月—1988年2月兼任内科秘书;1993年8月—1994年5月代理急诊科负责人;曾两度赴美国威斯康星医学院从事胃肠动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擅长吞咽障碍、 消化不良 、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胰腺炎、 肝硬化 、 肠易激综合征 、炎症性肠病和其它消化系病的诊治;熟炼掌握胃肠镜检查和部分经内镜的治疗技术;在疑难病症诊断及危重病人的抢救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 为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会员;世界胃肠病学会会员和中国红十字会荣誉会员 。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学会常委;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业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委员常委;北京医师协会消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副主任等。 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包括综述、摘要等医学文章)160余篇;参编二十本医学专著和教材;主译《酸碱失衡及治疗》一书。作为副主编的《诊断学基础》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列为主要科研工作方向为功能性与动力性胃肠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和 肝硬化 腹水的诊治等。曾主持承担并完成卫生部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和国家教育部博士点专项课题项目。目前主持在研基金课题2项。三十年来参与各类学制学生教学工作,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二十多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详情
  • 王化虹[]

    医生擅长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内镜诊治 ...详情

    从业经历
    王化虹,男,主任医师,教授,消化内科主任,在胃肠运动和消化内镜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从1990年开始进行有关胃肠运动方面的研究。1998年以来在炎症性 肠病 与吸烟及其有关临床和发病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自2005年以来,对肠内外营养治疗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基础和临床进行了深入研究。 现培养硕士研究生14名,博士生5名。共发表论文50余篇,参加专著编写5本。 现任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消化分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学会委员、中国保健科技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肠外内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委员会肠外内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消化内镜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医药导刊》等编委,卫生部、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 曾于2019年,被授予“国之名医”荣誉称号。 ...详情
  • 张树基[]

    医生擅长

    暂无介绍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x

为了让您更好的了解更多的信息,请您点击免费注册 进行注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