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安交大附属二院)

  •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安交大附属二院)
医院名称: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安交大附属二院)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北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是国家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直管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及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国家三级甲等医院。 医院是1912年由国家教育部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医学院校——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发展而来,1937年在全民抗战的烽火中,为民族大义,为拯救和保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迁陕重建,是西北第一所大学附属医院,奠基并发展了西北地区的高等医学教育和现代临床医学。 医院现开放病床2580张,年门急诊量220余万人次,年收住各类病人近11万人次。现有3858余名教职工,拥有近600名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专家,50余名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教授及各类科技人才; 200余名专家分别担任全国和省市级医学专业学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或常委、委员等职务。 医院学科设置齐全,设有38个临床科室,15个医技科室,以及多个科研实验机构、编辑部等其他业务部门。现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泌尿外科、皮肤科;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诊断治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外科、消化内科、临床专科护理、地方病科(地方性骨病、心肌病、碘相关及甲状腺疾病)、麻醉科、皮肤科、呼吸内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诊科、中医科;4个国家重大疾病多学科合作诊疗能力建设项目:小儿外科、肿瘤科、心内、神外;2个省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生物治疗与转化医学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胃肠动力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医疗质控中心:皮肤科、消化内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用超声研究室、小儿外科、急诊科、手术室、康复医学科、泌尿外科。 医院临床医学教育现下设17个学科系和1个教研室,博士、硕士学位临床医学所有学科全面覆盖。现为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基地”,陕西省“研究生示范性联合培养基地”。 医院现为教育部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设有17个临床学科系和1个教研室,承担着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生、留学生多个层次的教学培养任务和陕西省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及各专业国家继续教育项目。培养的上万名高级医学人才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承担国家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编修任务,获得数十项国家、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和现代教育技术成果奖。 作为国家医学科研单位,医院承担了数百项国家、部、省、市级医学科研课题,每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基金立项项目百余项;近十年著(译)高水平的学术专著40余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近60项,其中省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十余项,获专利近百项。年均发表SCI收录论文成倍增长,影响因子逐年提高。 医院与省内外百余家基层医院建立托管、医联体和协作关系,充分发挥国家队的指导作用。坚持履行国家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数十年如一日下乡巡回医疗、医疗扶贫、援助基层,对口支援西藏阿里地区、新疆等地区,进行医疗帮扶,多年承担苏丹、马拉维等非洲国家的医疗援助工作。在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抢险和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发挥陕西省医疗应急救援队的职责、派出医护专家权威指导、救治在第一线。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肯定。 严格规范的管理体系,大医精诚、尊师重教的文化传承,使得医院多次受到国家和上级表彰。医院两次获国家卫生部等部委联合授予的“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中央文明委授予的“全国文明单位"及全国总工会“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称号,连续获得“陕西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及“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先进医院” “陕西省抗疫先进集体”等称号。医院多名医护人员先后获得国际南丁格尔奖、国家五一劳动奖、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中国医师奖、全国先进教师、全国抗疫先进个人、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全国及省白求恩精神奖、全国优秀护士、陕西省优秀护士,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五四青年奖章、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就医需求,突破医院物理空间受限的瓶颈,医院提出以院本部为中心,“压旧扩新”、优质医疗资源向周边辐射扩展的发展战略,清晰绘制出“一院四区”(多区)蓝图框架:“一院”即地处西五路的主院区,“四区”即大明宫院区、秦汉新城院区、临潼渭北院区、宝鸡蟠龙院区。大明宫院区已于2019年4月全面开诊,实现了主院区各个专业的同质拓展。其他园区建设进展有序。 传承及创新是前行的动力,发展和服务是永恒的目标,作为大学附属医院,医院将始终保持只争朝夕、奋力拼搏的精神状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与时俱进做好医院顶层设计与战略谋划,为医院未来十年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谋篇布局,锐意进取,全力打造一个百姓放心、同行认可、国家满意、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临...[详细]
联系电话

029-87679000

放号时间

医院地址

西安市新城区西五路157号

医生团队
  • 黄莺[]

    医生擅长

    免疫组化、细胞凋亡及原位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详情

    从业经历
    黄莺,女, 1965年5月13日出生。1982年-1985年西安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学习,1996年-1999年医学检验大专毕业,1985年7月分配至病理科工作至今。2001年6月晋升为主管技师,2010年1月晋升为为副主任技师。199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病理技术工作30年余,2007年获全国病理技术大赛二等奖,同年获陕西省病理技术大赛第一名和三等奖;主持(第一完成人)科研项目4项;第二完成人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参与省级科研项目数十项。2010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及省卫生厅二等奖一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1篇,论著4篇,其中2篇论著为《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合作发表20余篇,主持院新技术1项;合作获实用新型专利一项。指导硕士研究生数十名。...详情
  • 孙润琴[副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诊治病理科相关疾病...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详情
  • 康安静[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肾脏病理...详情

    从业经历
    康安静,教授,有较高的病理诊断水平和丰富的病理诊断经验,承担常见病及疑难病的病理诊断及对外院疑难病理切片进行会诊。能熟练掌握人体体表肿块细针穿刺技术和细胞学诊断。擅长于肾脏病理。获省级以上科研基金5项,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二项,发表学术论文20篇。...详情
  • 吴春艳[主治医师]

    医生擅长

    诊治营养科相关疾病...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详情
  • 宋敏[主治医师]

    医生擅长

    诊治营养科相关疾病...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详情
  • 石海丹[]

    医生擅长

    诊治营养科相关疾病...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详情
  • 刘红梅[]

    医生擅长

    暂无...详情

    从业经历
    刘红梅,硕士,副主任护师,国家注册营养师。从事急重症护理、护理管理工作30余年从事营养及营养管理工作3年。兼任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护理学组委会委员;中华护理学会起二十七届内科专委会专家库成员;陕西省保健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委;陕西省营养学会临床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受聘西安医学会医疗技术鉴定专家成员;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审稿专家。 任陕西省保健学会门急诊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任西安市护理学会门急诊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受聘为西安医学会医疗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审稿专家。主持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6项,主持院基金3项,主持医院新技术两项并获奖。近年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数5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拍摄制作卫生部视听教材2部;连续6年负责并完成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项;省级适宜技术培训项目1项。...详情
  • 宋敏[主治医师]

    医生擅长

    诊治营养科相关疾病...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详情
  • 吴红梅[]

    医生擅长

    暂无...详情

    从业经历
    吴红梅 ,影像科副主任技师,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CT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影像技术合作部秘书,中国医学装备协会CT工程技术专业委员会陕西分会常务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医学影像技术分会委员,从事磁共振、CT影像技术工作二十余年,熟练掌握磁共振和CT的各种检查技术,在各系统MR检查、CTA检查方面具有丰富的影像技术工作经验,参与完成省级科研项目4项,主持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技术、新疗法1项,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数篇,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全国学术大会收录论文十余篇。...详情
  • 付建社[副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腹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详情

    从业经历
    付建社  男,51岁,汉族,中共党员,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陕西分会医学影像技术学会会员。1978年-1983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原西安医科大学),大学本科学历,医学学士学位,。毕业留校后一直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西北医院)医学影像科从事影像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擅长腹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尤其在肝、胆、胰、脾、肾及肾上腺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颇有造诣,善于探索新技术新疗法。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善于参与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良好。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曾参译专业书籍一部,主持和参与省级科研攻关项目六项,参与教改项目一项,参与本專业全国性继续教育项目的举办及教材编写工作,参与新技术新疗法项目三项,在全国性杂志上共发表专业论文二十余篇。...详情
x

为了让您更好的了解更多的信息,请您点击免费注册 进行注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