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三级甲等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医院名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简称华西医院)始建于1892年,是中国西部疑难危急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中国著名的高等医学学府,也是中国一流的医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国家级基地,综合实力处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行列。 医院学科综合实力强大,临床医学ESI排名处于国际顶尖行列(全球前1‰)。在教育部2017年一级学科评估中,临床医学和护理学排名A-,中西医结合医学均排名B+;现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9个,重点培育学科2个;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4个,数量名列全国医院第一。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二,等级A++。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专科声誉和最佳医院排行榜上,连续12年名列全国第二,其中12个专科前三、20个前五、30个前十。领军人才方面,有两院院士1人、CJ学者13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杰青14人、高级职称1404人、研究生导师940人。 医疗方面,医疗院区占地577余亩,业务用房约58万平方米,直属2个医疗院区,编制床位4300张,有48个临床科室、9个医技科室;设专科、专病门诊200余种,开展58个疑难多学科联合门诊、27个罕见病专科门诊、30个住院MDT;收治疑难复杂病种患者比例在80%以上,出院患者病例组合系数(CMI)1.48,排名全国第三;全院微创手术占比超过20%,四级手术占比40.22%,每年四级手术总量位列全国第二;2021年门、急诊量775万人次,出院病人28.3万人次,手术19.6万台次,平均住院日6.80天;在成人活体肝脏移植、肺癌外科和微创治疗、心脏介入治疗、脑神经外科及功能神经外科、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胃肠微创手术、临床麻醉、功能磁共振、核医学等多个领域处于国内乃至世界领先水平。 教学方面,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院院合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构建了覆盖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于一体的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卓越医学生培养体系。医院于2000年在国内最早开展住院医师培训,并在全国范围推广,已为全国377家医院培养1600余人,并免费为西藏培养580余名住院医师和护技药人员。 科研方面,华西医院建立了32万余平米的独立的科研院区,现有包括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协同创新计划、国家生物治疗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内的9个国家级和30个省部级创新研究平台,以及动物影像、色谱/质谱、显微图像、基因测序、流式细胞、电镜技术平台等一系列前沿公共创新平台。构建了全球唯一一条从原始靶点发现,到新药筛选、临床前试验、临床试验及上市后评价的创新链、服务链,形成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临床研究为一体的创新平台。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综合排名中连续第8年位列全国第一;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上,科研得分连续12年名列全国第一。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全国医院第一、全球第19位。近五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国家计划项目近千项,年均科研项目经费超过10亿元。牵头获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各级政府科技奖240余项;高水平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专利申请及授权方面,连续4年在中国医院知库排行榜排名全国第一,2021年专利授权790项,包括新冠疫苗、国家麻醉一类新药、3D打印血管在内的新药和新材料,转让42项,转让金额超1亿元。 医院积极投身健康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聚焦民族贫困地区,“一地一策”推进精准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探索建立医疗和科技互为支撑的“多学科组团”援疆模式,建立克拉玛依“数据驱动”的医院管理新模式;首创由党委领导、农工民主党华西支部主导、党外知识分子专家共同参与的“华西同心行动”,在云南镇雄县人民医院建立7个专家工作站,从无到有建立重症监护病房,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或适宜技术93项;以“三级联动、辐射帮扶”方式构建“华西-援藏”的“健康维护网络”,帮扶西藏成办医院成功创建三甲综合医院,近三年招收西藏委托培训住院医师531人;形成“华西-甘孜”模式,以肝包虫病为切入点,石渠县肝包虫病患病率下降至6.421%,90%的患者能在当地得到治疗,基本实现肝包虫病治疗不出州;打造“华西-马边”模式,马边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病人外出就医率由40%下降至5%以下,群众满意度由56%提升至92%;建立艾滋病防治的“华西-昭觉”综合帮扶工作模式,艾滋病三项核心指标治疗覆盖率由39%上升到95%,抗病毒治疗成功率由71% 升至94%,母婴传播率由7.12%降至3.24%。 医院作为国家队,在历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也始终冲锋在前。在08年汶川地震、10年玉树地震、13年芦山地震、15年尼泊尔地震、17年九......[详细]
联系电话

028-85422114

放号时间

医院地址

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医生团队
  • 商慧芳[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擅长:帕金森病,运动神经元病,神经遗传病,多系统萎缩,肌张力障碍,以及其他各种疑难运动障碍病,及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等。...详情

    从业经历
    商慧芳,女,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1996年获得华西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硕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赴瑞士伯尔尼大学神经内科学习,于2003年获瑞士伯尔尼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从事脑血管病、神经遗传和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历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医师、住院总、讲师/主治医师、副教授。 学术兼职: 1. 运动障碍病协会亚太地区教育委员会委员;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病学组委员;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5.四川省医学会医学遗传专委会委员;6.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委员会神经专委会委员;7.成都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8.中国医师协会渐动人项目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9.国际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病学会会员;10.欧洲亨廷顿病协会会员;11.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NRR的审稿专家。 发表SCI论文七十余篇,参编书籍多部,承担课题多项。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4年被评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双学一优”先进个人和2005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十佳青年岗位能手,2006年获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已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十余人。...详情
  • 周东[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癫痫及发作性疾病,神经内科疑难疾病的诊断治疗。...详情

    从业经历
    周东,男,教授,神经内科主任,博士,神经病学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1984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1984-1986年任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神经内科住院医师、助教。1989年获得华西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硕士学位。1990-1993年任华西医大附一院神经内科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和讲师。1993-1994年作为访问学者赴德国爱郎根大学癫痫中心学习。1997-1999升任副教授。1999-2001年获德国爱郎根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德国爱郎根大学癫痫中心客作医师。 主要致力于难治性癫痫和癫痫的耐药机制产生及遗传学、基因治疗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九五”、“十五”攻关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内容涉及巴曲酶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应用、耐药癫痫机理、癫痫海马硬化的PCNA、P16、P53蛋白表达等领域。证实了马桑内酯点燃SD大鼠癫痫模型为稳定有效的耐药模型,非常类似于人类难治性癫痫的病理生理过程,这一研究成果具有突破性意义,为治疗人类难治性癫痫提供了新的途径。以上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中华医学会神经专委会癫痫与脑电图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委会委员、成都市神经专委会副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副主委,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癫痫与脑电图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癫痫协会常务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华老年心脑血管杂志》编委、《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委、《临床脑电图杂志》编委。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包括在神经病学的国际顶级刊物《neurology》、 《stroke》等SCI期刊发表论文67篇,编写教材多部,全国吴阶平医学奖获得者,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科技奖一等奖各1项。目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正进行马桑内酯颞页癫痫耐药模型的机理研究,从基因水平研究癫痫耐药机理。曾于2020年,被授予“国之名医”荣誉称号。...详情
  • 杨南萍[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从事风湿专业数十年,擅长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肾炎、脊柱关节炎病及一些疑难病的诊治。...详情

    从业经历
    杨南萍,女,主任医师,教授,风湿免疫科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1987年取得临床医学硕士学位,依次获取学士、硕士学位。在华西从医执教21年,先后在本院任助教、住院总、主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等。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肾脏病、风湿免疫性疾病方面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挽救了许多重危和疑难病人,经治住院病人700+例年。门诊病人4000+例/年,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诊治有独到之处,尤其对狼疮性肾炎等涉及到肾脏免疫性疾病的诊治有一定特长。 中华风湿病专委会中青年委员;四川省风湿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风湿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审组成员;《中华中西医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医药杂志》编委,《华西医学》编委,四川省及成都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承担各项科研十余项,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出国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达国内一流水平。目前主持省科技厅攻关项目一项,负责多项临床药物试验。...详情
  • 林懋贤[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免疫风湿病的诊治...详情

    从业经历
    林懋贤,女,主任医师,教授,中共党员,1938年2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 中共正式党员。1961年7月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医疗系,五年制本科,毕业后留校,在内科工作至今。曾从事血液专业,担任过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现从事免疫风湿病专业工作,1986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93年晋升为主任医师。 1977年10月由医院派到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研究所进修移植免疫,1978年5 月回院后组建移植免疫室,主持改室业务工乍,为我院器官移植组织配型与免疫学检测奠定了基础。 1982年移植免疫实验室迁外科,我又带领部分人员组建内科免疫室,1984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举办的“自身抗体检测短训班”学习,回院后在我院首次开展风湿性疾病自身抗体的检测工作,并服务于临床。 1984年8月医院成立临床免疫中心,将内科免疫室合并,本人曾担任改中心副主任及主任工作。1985年9月~1986年6月赴香港大学医学院进修班学习,通过结业考试获Certification in Medical Sciences证书,专业课免疫学。1986年6月回院后参加组建风湿病门诊,当年开诊,从此我院在西南地区率先开展了风湿性疾病的门诊工作。 1995年9月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成立临床免疫科,本人在临床免疫科从事免疫风湿病专业的医疗、教学工作。指查导房,担任院内外会诊,并潜心的毫无保留的将所学知识转授给下级医师。本人对我院免疫风湿病专业的建立、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为本专业的创始人及临床免疫科学术带头人。1998年7月退休返聘至今。 曾任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委、成都市医学会风湿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学术委员会常委、四川省医学会内科学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风湿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新药评审专家库专家。 历年来发表论文14篇;参编《急诊手册》、高教教科书《免疫学及免疫检验学》、《诊疗技术操作常规与功能实验》、主编《风湿病诊疗手册》(为该书主编);参加《提高同种肾移植存活率综合研究》课题研究,为主要研究人之一,该课题于1987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发给奖状和奖金。...详情
  • 谢其冰[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炎性膜病、干燥综合症、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硬皮病、骨关节炎等风湿病的诊治...详情

    从业经历
    谢其冰,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1994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中共党员。1994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长期从事 风湿病 专业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擅长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 关节炎 、炎性膜病、干燥综合症、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硬皮病、骨 关节炎 等 风湿病 的诊治。多次获得内科医疗先进奖。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四川省分会 风湿病 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 风湿病 专业委员会委员,2007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风湿科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 类风湿 关节炎 生物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曾赴哈佛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及研修交流。参与编写《 风湿病 诊疗手册》。参与编写专著2部,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MEDLINE、中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5项。...详情
  • 刘钢[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肾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脊柱关节炎包括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质疏松,骨关节炎及系统性血管炎等疾病诊治。...详情

    从业经历
    刘钢,男,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风湿免疫科指导教授。1979年经全国统考进入华西医科大学研究生班,1982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班,获医学硕士学位;2004年在四川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从医执教三十余年。先后在普通内科、血液内科及风湿免疫科担任过主治医师工作二十余年。 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进修。参加过卫生部组织的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风湿病学进展学习班。2005年遴选为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现任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四川省分会风湿免疫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风湿免疫专委会常委,《华西医学》杂志编委,《实用医院临床杂志》编委,《J Clin Rheumatol》外评专家,《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通信评委;四川省卫生厅卫生技术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库专家。2005年8月当选为四川省医学会内科专委会第5届委员会委员;2008年12月当选世界疼痛医师学会中国分会委员,暨软组织疼痛专业委员会委员;2010年1月当选为四川医师协会第1届风湿免疫专科委员会常务委员。2010年开始任美国风湿病学会国际会员。曾任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内科专委会委员。2014年12月当选为四川风湿病医师协会会长。近5年来2次获省科技厅科研课题资助。2005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1年及2016年作为负责人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 经治风湿病住院病人700余例/年,风湿病门诊病人10000余例/年,在风湿性疾病以及涉及到风湿性疾病的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上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肾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疾病诊治的全国一流专家。撰写了学术文章40余篇。...详情
  • 刘毅[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干燥综合症等风湿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详情

    从业经历
    刘毅,男,主任医师,教授,风湿免疫科主任,风湿病学临床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医学系(现青岛大学医学院)。1993年获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北京301医院)风湿病学临床医学博士,师从著名风湿病学专家蔡醒华,施桂英教授。博士毕业后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继续从事风湿病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95年破格晋升内科学副教授,副主任医师。风湿病学临床医学博士,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007年度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08年度四川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曾在芬兰国立卫生研究所,美国田纳西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康奈尔大学医学院附属特殊外科医院风湿科进行多年“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的博士后究。中华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全国中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肺间质病变联盟副主席。中华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风湿病专委会四川省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病医师专委会常委;四川省医师协会风湿病医师专委会主任委员;美国风湿病学院(ACR)会员。 曾主持多项科研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其中于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首次在国内开展“HLA-B27转基因鼠的建立和应用并以其为模型进行肠道粘膜上皮细胞的抗原递呈机理的研究”。90-97年间的有关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临床和发病机理的研究以骨干研究者(第三完成人)获解放军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进行的有关成人斯蒂尔病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标准的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自1993-1998年间在第一军医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工作期间,合作开展中药雷公藤,青风藤等植物药提取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研究开发的“关节灵丸”,“骨灵丸”等中成药制剂为广大关节病患者解除了病痛。对青藤碱治疗关节炎症的机理研究,发现了其通过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和对T 细胞的激活产生免疫抑制作用的作用机理。 出国前在中南地区担任多项风湿病专业学会社会职务,包括中南六省风湿病协作组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分会常委、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分会常委、中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分会常委。 1998年应邀赴芬兰国立卫生研究所继续进行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发病机制的博士后研究,师从国际著名风湿病专家、国际脊柱关节病协会主席凯撒-格兰芙斯博士。首次在国际上提出HLA-B27分子的“非抗原递呈作用”的概念,并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提供依据。2001年因研究需要转赴美国田纳西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分子科学部进行抗DNA抗体发生机制的基础研究,其间所创立的利用激光捕获微切割技术研究脾脏生发中心B细胞发生和抗DNA抗体产生机制的方法国际上属首次报道。 2002年转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特殊外科医院风湿免疫科,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上届执行主席玛丽-科诺教授和卢米尼达-普里卡朴博士的指导下继续进行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和发病机理的研究。所作的有关伽马二型抑制型FC受体调控机理的研究及狼疮鼠靶基因敲除模型的建立和应用的研究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研究结果已分别发表在2006年度第八期和第十二期的Journal of Immunology上。 出国后曾任芬兰微生物与免疫学会会员、美国风湿病学院(ACR,美国风湿病学会)选举会员。曾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并进行论文交流,累计发表国际国内较高水平文章30余篇。获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第三完成人),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第一完成人)。1990年在导师蔡醒华教授领导下参与编译了国内第一部风湿病概要性著作《风湿性疾病概要》,该著作对当时刚刚起步的中国风湿病事业的建立和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进行的临床及基础研究项目包括:1)骨关节炎发病机理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主要对骨关节炎患者的一级,二级亲属进行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及代谢组学的对照研究以发现其易感基因和病理靶点);2)抑制性Fc受体的调控机理以及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复合物型风湿病的病情干预作用的研究;3)青藤碱对成骨和破骨细胞分化及调控机理的研究。在研课题:1)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大骨节病综合防治研究》;2)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干预的研究》;3)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诊断、综合治疗的研究》;4)四川省卫生厅重点研究项目《骨关节炎与大骨节病“致病因子”的免疫组学比对研究》;5)四川省卫生厅重点科研项目《激活型和抑制型FcR平衡对DC致耐受性的影响及在SLE发病中作用的研究》;6)四川省人事厅归国人员启动基金《免疫复合物相关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及靶向干预措施的研究》;7)中华医学会风湿病专业...详情
  • 陈晓平[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高血压病、冠心病发病机理、新药临床研究...详情

    从业经历
    陈晓平,女,主任医师,教授,心内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留校担任内科助教,1986年考取心血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老年心脏病。于1989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90年担任心内科主治医师、讲师。1996年晋升副教授。86年以后,一直从事心血管内科的临床工作,并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多次参加全国各中心课题协作。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人事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以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血管临床药理专业负责人。近年来在高血压、房颤及心衰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为成都地区负责人之一参加卫生部组织的“中国高血压多重危险因素的调查”,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子课题“高血压早期靶器官损害筛查及不同干预方案逆转作用的研究”及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代谢综合征的发病趋势及综合控制研究”,并对不同临床表型损害的高血压的发病机理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或参加单位实际负责人,目前已组织实施及完成10多项国际多中心试验及新药临床研究,以及多项国家攻关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其中国家八五攻关课题“我国儿童青少年风湿热的调查与群体性一级预防方法的建立”获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80余篇,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40余篇,SCI收录10余篇,Medline及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近20篇,其中包括《circulation》、《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以及《华西医大学报》等。参编专著10余部,其多部专著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及社会影响。曾先后两次(2006年、2007年)担任卫生部医院管理年医疗组专家,参加全国检查督导。同时承担本科、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教学任务,作为研究生导师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多名,在读11名,指导博士10余名。 成功地组织并实施了对各种心血管药物的临床试验,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著作多部,在全国期刊发表论文近10篇。医学专著4本、医学视听教材和计算机多媒体教材30余部。获国家级和省级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一项、优秀奖十余项。...详情
  • 张庆[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脏超声诊断...详情

    从业经历
    张庆,主任医师,教授,擅长领域: 心力衰竭 , 高血压 ,心脏 超声诊断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学士(临床医学)及硕士(心血管内科),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博士(医学科学)。从事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近20年,其间于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心脏科深造学习及工作近8年。长期担任病房医疗组长,同时承担心脏彩超室的部分临床诊断工作。多个国际性心血管病杂志的特约审稿人,多个国际及亚洲区域性学术会议的特邀讲者。中华心血管病学会肺血管学组成员,成都医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委员。撰写中、英文心血管病专著10余章节,国际性心血管病杂志上发表SCI论文全文60余篇。...详情
  • 张立[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心脏内科相关疾病...详情

    从业经历
    张立,男,副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心血管病分会中青年委员,中华心血管病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委员,四川省心血管病分会委员,成都市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心血管病进展编委。1995年就读原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1991年毕业后留校,在心脏内科工作至今。1995年开始从事心内介入工作,1997年开始从事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曾于2001年到印度Applo医院接受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培训,并10余次参加国外会议和短期培训。 “Amplater封堵器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发表文章10余篇。...详情
x

为了让您更好的了解更多的信息,请您点击免费注册 进行注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