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医院名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3月,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四所肿瘤医院之一。中心是全国规模最大、学术力量最雄厚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肿瘤学基地之一,承担国家肿瘤防治重任,在全国尤其是华南地区及港澳台的肿瘤防治工作中发挥着龙头作用,学科地位、综合实力居全国领先水平。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是国家重点学科(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肿瘤医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是广东省癌症中心、广东省食管癌研究所的依托单位。主办英文学术期刊 Cancer Communications(《癌症》杂志),多次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和"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4年被SCI收录,目前影响因子10.392(JCR 2020),在JCR 肿瘤学分类中位于Q1区,为国内肿瘤学领军期刊。   中心以优秀的文化引才、聚才,凝聚高水平的医教研队伍,现有硕士生导师254名,博士生导师166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人才10名。   中心现设有越秀、黄埔两个院区,实际开放病床数2118张(越秀院区1490张,黄埔院区628张),门、急诊量118万余人次,年住院量达13万人次,医疗业务量居全国肿瘤专科医院前列。医疗技术水平领先,拥有软硬件条件亚洲一流的放射治疗中心、开展多个专科手术机器人微创手术;1998年率先在全国推行肿瘤单病种首席专家负责制,组织制订各大病种多学科综合诊疗方案;近五年,逾60项来自临床一线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公认,被全球肿瘤诊疗标准与指南采用;为广大肿瘤病患提供个体化、最优质的诊疗服务。   中心是国内培养高层次肿瘤学人才的摇篮之一,为全国尤其是广东省培养了大批的优秀肿瘤专科人才,自1964年起卫生部委托开办全国肿瘤临床医学进修班,已为全国培养了5000多名肿瘤专业技术人才,其中部分人才已成长为全国各地学术带头人及骨干。主编肿瘤学国家级规划教材——《临床肿瘤学》、《肿瘤学》。中心于1990年开始探索肿瘤专科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是广东省为数不多的“老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自2014年9月获批国家第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以来,现拥有10个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为社会培育高素质、同质化优秀医学人才。   中心作为我国较早建立的癌症防治研究机构,发挥临床与基础紧密结合的优势,科技影响力稳居"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肿瘤学)前两位。先后获得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资助。2020年中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102项,资助金额达5154万元,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预算经费912万元。近年来共有87个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6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一等奖5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1项。在反映全球科研机构高水平论文产出的2020年度自然指数排行榜上,中心位居全球癌症中心第七位。   中心建立高层次的国际合作伙伴网络,成果丰硕:与全美肿瘤专科排名第一的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结为姊妹医院,基于与我院的长期友好合作,该院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先后与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英国华威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外科医师学院、荷兰Erasmus医学中心等世界先进的癌症防治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共同开展多项国际合作项目。   中心通过优化管理体制,推进软硬件建设,建成了就医方便、流程合理、宾至如归的花园式人文医院;继承"诚实、友爱、敬业、创新"的文化因子,形成爱院如家、团结奋进、开拓进取的优秀文化,多次荣获中国医疗机构最佳雇主称号。   中心现正积极推进天河院区的建设,期待以一流的设备、精湛的技术、优雅的环境、科学的流程为国内外肿瘤患者提供优质的人文医疗服务,早日建设成为世界顶尖肿瘤中心。 更新时间:2021.04.02...[详细]
联系电话

020-87343533

放号时间

医院地址

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651号

医生团队
  • 林素暇[副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肿瘤病理及细胞学诊断...详情

    从业经历
    林素暇,副主任医师,擅长肿瘤病理及细胞学诊断。 我是林素暇本人,我要修改简介...详情
  • 赵美卿[]

    医生擅长

    常规制片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技术等病理技术...详情

    从业经历
    赵美卿(已退休),女,副主任技师,1951年5月出生。1971年5月中山医护校中专毕业分配到肿瘤医院工作至今.1990年12月获得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院大专证书。兼任人事科副科长,熟练病理技术、包括常规制片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技术等,技术水平高,有较强的科研及教学能力,掌握本专业新进展。曾发表31篇论文,参加多项课题研究。 共发表了31篇文章,其中第一作者7篇 1、印片代替冰冻切片解决乳癌快速诊断方法介绍。基层医刊第四卷第3期(1984﹑5,37页)1 2、淋巴结印片技术对恶性淋巴病鉴别诊断意义(广东医学1991﹑12〈6〉25页)1 3、临床病理误诊的原因及后果3例报导。(中原医刊﹑1996﹑23〈200〉)1 4、淋巴结印片中良、恶性细胞AgNORs形态学观察(实用癌症﹑1997﹑12〈4〉)1 5、乙醇碘油混合剂对兔肝损害的病理观察〈肝癌CT导向介入消融剂研究II〉(癌症﹑1997﹑16〈增刊〉)1 6、C2K-II型样品快速处理仪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1999﹑11﹑1〈27〉)1 7、活检印片应用AgNORs技术减少鼻咽癌误诊的意义(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第1卷1期〈28〉)1 8、子宫颈小细胞未分化癌临床及免疫组化研究(癌症﹑1997﹑16〈增刊〉)2 9、女性生殖道粘膜恶性黑色素瘤临床与病理研究(广东医学1997﹑18〈10〉)2 10、抗癌药物性静脉炎的病理形态改变(癌症﹑1997﹑16〈增刊〉)2 11、n m23基因免疫组化染色的体会和改良(临床与实验病理学﹑1996﹑12〈2〉)2 12、介绍一种新的免疫组化染色系统(临床与实验病理学﹑1997﹑13〈4〉)2 13、自动染色机在细胞学涂片染色中的应用(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1998﹑10〈1〉)2 14、陈旧蜡块组织脆硬的技术处理(诊断病理学杂志1999年04期)2 15、BM-II型水洛式组织石蜡包 机的应用(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1999﹑11﹑3〈26〉)2 16、陈旧蜡块组织脆硬的技术处理(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0﹑2﹑16卷1期〈18〉) 2 17、免疫组化与特染结合的双染法及应用(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6、12〈3〉)3 18、47例鼻咽、鼻腔粘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及研究(癌症﹑1995﹑14〈5〉)3 19、41例头颈部良性间叶瘤临床病理研究(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1996﹑3〈2〉)3 20、鼻咽低分化腺癌误诊为脊索瘤2例报告(实用医学杂志﹑1996﹑12〈7〉)3 21、肺癌组织中免疫活性细胞和B2微球蛋白免疫组化研究(癌症﹑1993﹑12﹑4)3 22、雌、孕激素受体免疫组化检测方法的选择和比较(临床与实验病理杂志1998年06期)3 23、SHANDON VARISTAIN24-4型自动染色机常见故障分析(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2000﹑12﹑2)3 24、鼻咽癌放疗前,放疗中的细胞增殖动力学比较和意义(癌症,1999﹑18卷1期〈56〉)3 25、鼻咽癌放疗前AgNORs与不同分割方式疗效(癌症﹑1999﹑18增刊〈36〉)3 26、间期FISH技术在病理蜡块组织中的应用(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1年2月28日第17卷〈1〉,84-85页)3 27、102例小细胞恶性肿瘤的免疫组化研究(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89﹑10﹑〈4〉9页)4 28、肝癌CT导向消融剂的实验与临床应用研究〈不同比例的无水乙醇与混合剂对兔肝的破坏作用〉(癌症﹑1997﹑16〈增刊〉)4 29、8例B细胞淋巴病的T细胞基因CD4 V4突变及其相关蛋白的表达(2000﹑7﹑21卷45期〈98〉)6 30、应用组化、免疫组化和电镜诊断恶性黑色素瘤(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5﹑16〈41〉:37)6 31、218例结外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2期)9 现任中山医科大学工会委员,1991年2月任肿瘤防治中心人事科副科长科研工作: 1、淋巴结良恶性病变AgNORs的研究,肿瘤中心课题﹑0.1万﹑94年,第一负责人 2、应用印片技术检测ER病毒与淋巴瘤发生的关系,肿瘤中心课题﹑0.4万﹑97年,第一负责人 3、女性生殖道黑色素瘤P53、ER及PR检测的意义,肿瘤中心课题﹑1.4万,97年,第二负责人 4、抗癌药物性静脉炎防治中心医方药的研究,肿瘤中心课题,97年,第二负责人 5、转移抑制基因n m2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恶性黑色素瘤的研究,省卫生厅基金,1万,97年第三负责人 6、鼻咽癌高发现场综合防治研究,国家科委"九五"攻关课题,鼻咽癌科黄腾波教授的课题﹑100万,四分题,第五名 7、 T细胞CD4 IL2受体基因变化在B淋巴瘤恶变机理中的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会,中山三院病理科苏祖兰...详情
  • 李锦添[教授、副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暂无...详情

    从业经历
    李锦添(已退休),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医疗系,1981年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学硕士毕业,长期以来从事肿瘤学的研究(病理学、病因学和免疫学等)、临床病理诊断与教学。 主要涉及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⑴ NPC和肺癌发生和发展的病理学和病因学研究; ⑵ 肺癌的免疫学治疗研究; ⑶ NPC和肺癌预测和预后指标的探讨; ⑷ 肝癌和胃癌相关基因的研究 承担课题: ⑴ 复发性NPC生物学特性及预后的关系(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1998年完成) ⑵ 肝细胞癌中染色体1q的扩增及克隆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2年完成) ⑶ 胃癌7q32-qter区域的缺失及克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3年完成) 主要参与研究的课题 ⑴ 非小细胞肺癌T细胞克隆性增殖及其特异性杀伤作用的研究(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第二申请人,2001年完成) ⑵ 树突状细胞联合克隆性T细胞抗癌效应的临床研究(省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第二申请人, 2003年完成) ⑶ 基于微阵列技术数据挖掘的肺癌预警预测预后系统的实现(市科技计划项目, 第三申请人,2004年完成) ⑷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树突状细胞介导辅助性生物治疗的研究(省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第三申请人,2005年完成) 在国家级及核心期刊文章约40篇,其中主要有: ⑴ EB病毒DNA在鼻咽病变中的表现 癌症 1993,12(1):36 (第一作者) ⑵ 免疫组化检测鼻咽病变上皮PCNA和p53的意义 中华肿瘤学杂志(增刊)1995,17:11 (第一作者) ⑶ 鼻咽癌p53的表达与癌细胞增殖状态的关系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5,16(增刊):31 (第一作者) ⑷ 鼻咽癌p53蛋白表达与p53基因结构改变及MDM2 蛋白表达的关系和意义 癌症 1999,18(2):176 (第一作者) ⑸ 细胞周期调节因子对鼻咽癌复发间期的影响 癌症 2000,19(9):876 (第一作者) ⑹ 细胞周期调节因子在原发和复发鼻咽癌的表达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2001,22(3):184 (第一作者) ⑺ NSCLC病人外周血和骨髓T细胞克隆性增殖及分布特点 癌症 2000,19(3):204-207 (第三作者) ⑻ NSCLC 患者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中T细胞克隆性增殖 肿瘤 2000,20(6):396(第三作者) ⑼ 鼻咽癌p53、 p21WAF1和MDM2蛋白异常表达的临床意义 中国肿瘤临床 2002,29(12):845(第一作者) ⑽ NSCLC的微血管密度及结构与预后的关系 中国肺癌杂志 2002,5(3):184(第一作者) ⑾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CR Vβ表达和克隆性研究 中国肺癌杂志 2003,6(2): 107(第二作者) ⑿ 肺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及鉴定 中国肺癌杂志 2003,6(2):119(第二作者) ⒀ RIT1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扩增及意义 癌症2003, 22 (7) : 695(第一作者) ⒁ 原发性肝细胞癌RIT1基因的突变和扩增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4, 21(1) :43(第一作者) ⒂ 胃癌7号染色体长臂的杂合性缺失 中国肿瘤临床 2004,31(1) : 4(第一作者) ⒃ 树突状细胞诱导的LAK细胞对肺癌的生长抑制作用 中国肺癌杂志 2004, 7 (5):387(第二作者) ⒄ Wnt/-catenin通路在鼻咽癌分化中的作用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5, 26 (4):38(第二作者) ⒅ Notch1、p21WAF1和involucrin蛋白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癌症 2005, 24 (第二作者) ⒆ 原发性胃癌染色体会7q31的最小共同缺失区域及临床意义 癌症 2005, 24 (第一作者)参加编写书籍 ⑴《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理论与实践》吴一龙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第十三章 肺癌的预后研究(约8万字) ⑵《耳鼻咽喉肿瘤 病理部分》宗永生 王连唐主编 广州: 广东省科技出版社,2002,第五章 耳的肿瘤(约12万字) ⑶《现代肺癌病理与临床》熊敏 吴一龙主编 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3, 第十五章 肺癌治疗效果的评价和影响预后的因素(约4万字)...详情
  • 曾敬[副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病理诊断工作。...详情

    从业经历
    擅长:...详情
  • 张惠忠[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骨组织肿瘤和肝肿瘤的诊断和研究...详情

    从业经历
    张惠忠,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病理科副主任,科秘书,1962年出生,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1980年考入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1986年本科毕业并获医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山医科大学攻读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从事肿瘤病理诊断、科研及教学工作,1995年考入中山医科大学攻读病理学博士,1999年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从事肿瘤病理诊断、科研及教学十多年,每年诊断的病理及细胞学病例和疑难会诊等约7000例次,对肿瘤病理组织学及细胞学诊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专长于骨组织肿瘤和肝肿瘤的诊断和研究,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多个科研项目,并发表多篇文章。承担及参与的科研项目:1.成骨性肿瘤胶原基因表达及其与分类分化和预后的关系。2.HRG-PE重组毒素导向生物基因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3.头颈癌瘤选择性颈清扫术适应症的临床及实验室研究。4.三种不同转移潜能的皮肤肿瘤中nm23和P21蛋白的表达。5.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癌患者肝组织中庚型肝炎病毒。6.骨肉瘤I型胶原表达的分子机制。7.大肠良恶性上皮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探讨。...详情
  • 云径平[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专长于肿瘤病理诊断...详情

    从业经历
    云径平,男,主任医师,教授,病理科主任,博士(中国香港),博士生导师。学习简历:1980.9-1985.6:湖南医科大学,医学本科. 1988.9-1991.6中山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硕士1997.1-7 香港中文大学病理学系 外科病理进修1998.3-2001.3 香港中文大学病理学系 博士工作简历:1985.7-1988.8 湖南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任职助教1991.7-1998.3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任医师和主治医师2001.3-至今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任主治医师、副教授及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经历及兴趣:硕士期间,研究肿瘤浸润和转移的病理和机制。博士期间,运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和实验动物模型,筛选出与肝细胞增殖和肝硬化相关的蛋白质,研究Nucleophosmin/B23在肝再生、肝硬化及恶性转化中的作用和意义。近年来,一方面,研究细胞增殖蛋白Nucleophosmin/B23在人体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及其参与细胞周期和增殖的机制;另一方面,研究miRN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第三,开展肿瘤分子病理和分子分型的相关研究。临床工作:专长于肿瘤病理诊断社会兼职:担任三本专业杂志编委:《癌症》、《中华肿瘤防治杂志》、《肿瘤防治研究》。广东省医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近期主持的研究课题:(1) 国家自然基金:81172345/H1617;miR-663在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2012.01~2015.12;经费:57万;主持人。(2) 国家自然基金:编号:30973506;MiRNA靶向MIF及其在鼻咽癌浸润转移作用。经费:31万; 2009-2011; 主持人。(3) 国家863重大专项“鼻咽癌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子课题:Nucleophosmin/B23蛋白和增殖凋亡相关分子在鼻咽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及其临床意义。30万。2008-2011。子课题主持人。(4) 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核仁蛋白Nucleophosmin/B23 在EBV感染细胞中的作用和机制。8万。2008-2011。子课题主持人。(5) 国家自然基金:编号:30772492;Nucleophosmin/B23蛋白与p21相互作用及其对细胞周期调控的机制研究;经费:29万; 2008-2010; 主持人。...详情
  • 饶慧兰[副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病理科工作。...详情

    从业经历
    擅长:...详情
  • 邵建永[教授、副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肿瘤临床病理诊断,鼻咽癌和肝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详情

    从业经历
    邵建永,男,教授,分子诊断科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中共党员,1966年6月6日出生。工作教育经历:2004.12-至今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工作,教授;1992.07-2004.12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2000.07-2002.12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学博士研究生学习,获医学博士学位;1999.10-2000.11 获世界卫生组织(WHO)IARC奖学金,赴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进修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1997.01-1997.07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病理系进修分子病理学;1989.09-1992.07 中山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研究生学习,获医学硕士学位;1984.09-1989.07 安徽省蚌埠医学院临床医疗系学习,获医学学士学位。社会学术兼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因委员会委员;中国病理医师协会广东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中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审专家组成员;《Cancer Biology》编委(美国);《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编委(美国);《ISRN Pathology》编委(美国);《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编委;《World Journal of Oncology》编委;《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编委;《癌症》责任编委;《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编委;《中国肿瘤》通讯编委;Int. J. Cancer 特约审稿人(欧洲);BMC Cancer特约审稿人(英国);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特约审稿人(英国)。研究和临床工作业绩:主要从事肿瘤临床病理诊断工作,精于各种常见肿瘤和大部分疑难病理的临床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工作。负责筹建和成立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分子病理实验室,使分子病理诊断新技术广泛应用于肿瘤诊断和靶向药物治疗等领域,并领先于全国。研究工作方面,从事肿瘤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理学研究,先后负责主持国家“973”、“863计划”攻关项目分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项,合作参加国家或省部级科研课题15项。到目前为止,已在国内外权威专业杂志如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ancer Res,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Breast Cancer Research, Int. J Cancer, RNA, Int. J Oncology, Cancer,etc.,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病理学杂志、癌症 等刊物发表论文90篇,其中SCI论文40篇。参加编写专业学术论著4部。参与完成的《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成果分别获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4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04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2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邵教授被确定为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003年度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并应邀于2006年1月光荣地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获奖情况:>1.《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获中华医学奖一等奖5.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6.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7.肿瘤防治中心“邓先生科学奖”三等奖获得者...详情
  • 吴秋良[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肿瘤病理学及细胞学诊断...详情

    从业经历
    吴秋良,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54年3月出生,中山医科大学毕业,曾参加全国高级病理师资班学习,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香港中大举办中国病理医师学习班(Summer School)等学习。现为中国抗癌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大肠癌及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防癌报》编委,《广东医学杂志》编委,《肿瘤学杂志》编委。大学毕业以来,主要从事临床病理学教学、科研及诊断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做出了一些成绩。教学方面:参加过中专、大专及大学本科的教学,参加了病理诊断课程讲义及实习指导的编写;参加研究生的教学,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还参加过病理学进修生的教学工作(每年5名)。科研方面:参加了多项国家、省及校级科研课题的科研工作,包括国家八五、九五攻关课题、国家重点课题、省科委重点课题、卫生厅课题及中山医科大学"211工程"课题;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文章22篇;获省卫生厅科技三等奖一项,中山医大医疗成果奖(三等)一项;参加了《肿瘤诊治规范》NPC病理组织学的编写及《疑难病例精选》女性生殖系统肿瘤部分内容的编写。曾与香港中文大学、瑞典斯特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大学及美国科研机构等科研合作。诊断工作方面:从事临床病理学及细胞诊断工作多年,尤其是在肿瘤病理学及细胞学诊断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被聘为病理远程会诊专家。主要著作:1.疑难病理诊断精选,广东科技版社,2000年(编著: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第九章)2.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年(编著:鼻咽癌病理学)科研成果:1.广东省卫生厅科研成果获三等奖 1994年2.中山医科大学医疗成果奖(三等) 1997年...详情
  • 林世永[]

    医生擅长

    None...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详情
x

为了让您更好的了解更多的信息,请您点击免费注册 进行注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