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医院名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创建于1957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附属医院之一。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糖尿病)基地、国家中药临床试验研究(GCP)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基地、国家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中医药特色突出、临床学科门类齐全、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区域影响力明显、综合实力雄厚的中医医疗中心、科教中心和治未病中心。 作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最大的临床医学院,承担本科生、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学(九年制)、研究生、留学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教学工作。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医学),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医学、中西医临床),2个一级博士授位点(中医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医内科学、中医急诊学、中医眼科学),7个博士授位点,20个硕士授位点,培养了全国第一个中医妇科学博士和中医五官科学博士。其中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7年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同年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为中医学进入国家“双一流”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校博士研究生126名,硕士研究生1255名,本科生和长学制学生人数3659名。同时医院还设有一所省属全日制中等中医类职业学校——针灸学校,在校学生10000余人。 医院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作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养生、保健、康复“六位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编制病床3000张,临床科室43个,医技科室11个,中医特色病区38个;专科门诊40个,专病门诊64个,有420名专家在门诊为病员服务。中医特色鲜明和中医优势突出,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82项。现有医院制剂15种剂型,107个品种,其中中药特色制剂97个。医院充分发挥“一人一方”临方加工在中药治疗中的特色,开展传统饮片膏方古法熬制。建立智慧药房,在线预约挂号、缴费、查询检查结果、中药代煎及配送。2020年3月,我院互联网医院正式开诊,是推进互联网+医疗便民惠民服务的一次全新尝试,通过互联网+,使患者就医更加方便。 医院专科优势特色突出。有5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急诊、妇科、内分泌、眼科、肛肠科)诊疗中心,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1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是全国中医眼病医疗中心、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和感染病临床基地、中华医学会心衰中心。作为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糖尿病及并发症治疗的牵头单位,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共同开展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中西医补充、协同治疗研究。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技术的海扶JC200型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成立了四川省唯一的“海扶联合中医药治疗中心”;并建成具有中医特色的血透中心。 医院大力实施科教兴院战略,现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专业21个, 三级科研实验室1个,二级实验室3个,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科普基地1个。近5年来,医院承担各级各类课题 169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65 项,部省级课题 122 项,厅局级课题 239 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9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刊物学术论文910篇,其中SCI收录123篇。出版学术著作 21 部;申报专利 66 项。创建我国第一个省级中医药循证平台“四川省中医药医学循证中心”,获批“中医内分泌代谢疾病”和“中医心脑血管疾病”两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有力推动了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转变。 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医院在岗职工2318人,其中高级职称387人,国医大师3人,全国名中医2人,全国中医药类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医院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中药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新药评审专家1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2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6人。同时以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为载体,全面实施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创新工作,造就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实力强大的医教研人才队伍。 医院以重点专科群为依托,向医联体成员、对口援助单位辐射延伸。与58家医院建立协作医院关系,辐射四川、重庆、山西、广西、陕西等省。牵头组建内分泌科、重症医学科、眼科、妇科等多个西部专科医疗联盟,康复科、老年科在四川省内牵头19家专科联盟。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优化医联体单位转诊平台,实现48小时之内预约我院门诊专家号、24小时之内接收基层单位上转住院部患者的目标。将现代化医院管理的理念植入医联体协作单位中,实现医联体单位间、医共体单位文化、管理、技术、服务的同质化。通过我院......[详细]
联系电话

028-87783481

放号时间

医院地址

成都市金牛区十二桥路39号

医生团队
  • 冯贤荣[]

    医生擅长

    脑梗死、脑血栓、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血管内介入诊断、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方面主要从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所致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及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及急性脑卒中超早期血管内机械取栓术。 ...详情

    从业经历
    主治医师 四川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 四川省老年病学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 四川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委会委员 四川省康复医学会神经病学专委会神经重症学组委员。 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1项。 ...详情
  • 王鑫林[]

    医生擅长

    暂无介绍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罗才贵[]

    医生擅长

    擅长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颈椎病、落枕、急性腰肌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梨状肌综合征、退行性膝关节炎踝关节扭伤、跟痛症;带状疱疹、面瘫、中风后遗症、骨质疏松等及其他疑难杂症。 ...详情

    从业经历
    罗才贵,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郭春园式好医生、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及学位指导老师、四川省首批有突出贡献卫生人才。原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澳门科技大学顾问兼客座教授。指导硕、博士研究生50余名。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推拿结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成都针灸学会理事长、四川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长/副会长、四川省干部保健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级顾问、《四川医院管理》杂志编委、《成都医药》杂志副总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编委。获得省局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项,主持开展省局级以上科研课题24项,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参编出版专著15部。 ...详情
  • 赵良斌[]

    医生擅长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尿路感染、间质性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衰竭,还熟悉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的并发症处理;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发性骨髓瘤肾病、梗阻性肾病、狼疮性肾炎,干燥综合征肾损害,血管炎肾损害,多囊肾、痛风肾、肾结石、肾积水,以及水肿、腰痛、尿血、尿频、头晕耳鸣、自汗盗汗、阳痿早泄、失眠健忘,脱发,神疲乏力、气血亏虚、消渴等 ...详情

    从业经历
    现为四川省中医药学会治未病专委会委员、四川省老年医学会治未病专委会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委会委员、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委会青年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委会秘书、四川省中医药学会营养与药膳专委会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审稿专家,参与编写专著一部,200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获得中西医结合临床肾脏病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后留校参加工作至今,先后师从成都中医药大学叶传蕙教授、李明权教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科研工作,主要是在肾脏疾病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救治了大量疑难危重患者,如进展型IgA肾病、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小管坏死、系统性坏死性小血管炎肾损害、恶性高血压肾损害等。临床主要工作是采用益气活血,清热利湿、排毒泻浊法,以及和解少阳,通利三焦法延缓和阻断慢性肾衰竭进展,达到推迟或避免肾脏替代的目的。先后任肾病科住院医师、GCP秘书、住院总医师。多年来,承担或参加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各级课题近20项。一直工作在临床、科研、教学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待病人有耐心,赢得患者信任和好评。多次参加全国肾病学术会议,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擅长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尿路感染、间质性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紫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衰竭、尿毒症、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发性骨髓瘤肾病、梗阻性肾病、狼疮性肾炎,干燥综合征肾损害,血管炎肾损害,多囊肾、痛风肾、肾结石、肾积水以及水肿、腰痛、尿血、尿频、头晕耳鸣、自汗盗汗、阳痿早泄、失眠健忘,脱发,神疲乏力、气血亏虚、消渴等,还熟悉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的并发症处理。善于钻研治疗疑难病例。 ...详情
  • 汪亚强[]

    医生擅长

    运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髋膝退行性骨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创伤骨折疾病及颈腰椎间盘突出症。 ...详情

    从业经历
    汪亚强,男,骨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中西医结合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康复医学会理事,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成都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专业特长:从事骨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近30年,潜心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复杂的骨与关节损伤以及慢性骨 关节炎 。擅长于治疗老年关节周围与关节内骨折、退行性骨 关节炎 、创伤性 关节炎 、 痛风 性 关节炎 、类风湿性 关节炎 、骨坏死、 骨质疏松 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主张“证”“病”结合,辩证施治、辨病施法用于骨关节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微创技术联合手法与中药,取得较好的疗效。承担并完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项目、四川省科技厅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医学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基金等各类科研课题。 擅长病种:从事关节亚专业工作,擅长于治疗老年关节周围与关节内骨折、退行性骨 关节炎 、创伤性 关节炎 、 痛风 性 关节炎 、类风湿性 关节炎 等。 ...详情
  • 吴雪梅[]

    医生擅长

    肺癌,肝癌,卵巢癌,乳腺癌,食道癌,胃癌,胆道恶性肿瘤,胰腺癌,鼻咽癌,直肠癌,结肠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子宫癌,宫颈癌等妇科恶性肿瘤,头颈部肿瘤,泌尿系恶性肿瘤以及中晚期恶性肿瘤术后,放,化疗后扶正增效,减毒治疗,各种肿瘤术后扶正抗癌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详情

    从业经历
    主任医师,退休专家,专业从事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30余年,重点研究中药、中成药防治恶性肿瘤,尤其擅长从事中医药联合放化疗研究,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临床经验丰富,临床疗效显著。 ...详情
  • 黄太基[]

    医生擅长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疾病及肝胆疾病,操作肠胃镜的检查和治疗。 ...详情

    从业经历
    黄太基 中西结合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80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医疗系,1989年结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内科硕士课程班。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身医学专委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会员,四川省医学影像专委会委员。完成国家科研多项,发表论文20多篇。主编出版《现代中医内科指南》《黄德彰医文精华》《百病心理自疗》等专著。 ...详情
  • 邓国忠[]

    医生擅长

    运用针灸、中药、理疗等方法治疗:头痛、头晕、失眠、颈肩胸背痛,腰臀膝踝痛、肢体麻木瘫软、鼻炎、面瘫、面麻、面肌痉挛、胃肠功能紊乱、便秘、便溏、呃逆、反流性食管炎、多汗、畏寒怕冷、肢凉、咳喘、心慌胸闷、乳腺增生结节、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尿潴留、产后盆底肌松弛、中风后遗症、耳鸣耳聋、三叉神经痛、带状 ...详情

    从业经历
    1992年本科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2006年获医学硕士学位,副主任医师,四川省针灸学会会员,四川省康复医学会理事,四川省中医药适宜技术研究会常务委员。长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曾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派赴瑞士从事中医药工作4年。 ...详情
  • 吴建英[]

    医生擅长

    擅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胃肠炎、消化道溃疡、消化道出血、炎症性肠病、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性胰腺炎、消化不良、便秘、腹泻、肠易激综合征、失眠、消化道肿瘤及胃肠镜诊疗;善于中药治疗吞咽困难、食欲不振、食欲异常、恶心呕吐、反酸、呃逆、呕血、腹痛腹胀、血便、便秘、排便困难、黄疸等。 ...详情

    从业经历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目前承担消化病房带组查房、消化内科门诊、及内镜中心检查及治疗工作。科研方面,先后参与并主持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在国内正规医学学术期刊上发表医学论文数十篇。 目前为: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第一届消化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委会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炎症性肠病联盟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胶囊内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专家委员会委;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一届急性胰腺炎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智慧内镜专委会委员 ...详情
  • 黄金珠[]

    医生擅长

    月经不调、不孕症、痛经、带下病、盆腔炎性疾病、围绝经期综合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以及妊娠相关疾病等妇科常见病、多发病 ...详情

    从业经历
    黄金珠,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专业,博士研究生。长期从事中医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以中医药防治不孕症为主要研究方向。擅长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不调、痛经、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带下病、盆腔炎性疾病、围绝经期综合症以及妊娠相关疾病等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及中西医治疗。作为主研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作为负责人承担部省级、厅局级课题共4项,参研6项,获发明专利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2部。并派出参加培训学习班及省内外学术会议10余次。 ...详情
x

为了让您更好的了解更多的信息,请您点击免费注册 进行注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