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医院名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简称“北大医院”)创建于1915年2月15日(大年初二),是一所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公共卫生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中央保健基地医院。   北大医院也是国内首批建立的临床医学院之一,医院前身为民国教育部批准北京医科专门学校设立附属诊察所;1946年随北京医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并,由此得名“北大医院”;此后经历院系调整,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两校再次合并,医院随之更名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8年成为中央保健基地医院。   百余年来,北大医院拥有着一批国内的首创专业学科以及在我国率先开展的诊疗技术,如国内首创儿科教研室(1929)、泌尿外科(1946)、肾脏病专业(1950)、综合医院心血管病房(50年代)、儿科神经专业(1961)等;在国内率先开展改进静脉麻醉(1951)、先心手术(50年代)、肾移植(1960)、引进人工晶体植入术(1983)、冠心病介入性治疗(1986)、胸腔镜手术(1992)、第一台自体血液回收机(1997)、微创切口肺移植(2005)、经皮心室重建术(2013)等,为我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北大医院设有36个临床科室、11个医技科室、1个研究科室、4个研究所;共有59个病房,开放床位1805张。日均门诊量1万人次左右,年收治病人近10万人,手术近4万余例。医院在职职工370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00余人,副高级职称近400人,泌尿外科郭应禄教授于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大医院学科齐全,综合诊疗水平高,拥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项目1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共12个,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和第一批北京市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项目单位。北大医院是医疗保险A类定点医院,为全市近2000万参保人员提供医疗保障服务,同时,医院还承担着全市6万余人的公费医疗,以及占北京1/8的干部保健任务。在北大医院的就诊患者中,有1/3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病患者。 作为北京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附属临床医学院,从1977年至今,北大医院累计培养本科生3300余人,研究生3800余人,其中包括硕士1900余人,博士1800余人,博士后近115人。目前医院每年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其中包括医学部8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同期在院300余人,研究生同期在院590余人,同等学力人员90余人。护理专业同期在院近400人。同时,近年来医院还承担着繁重的继续教育任务,每年参加各级住院医师培训、进修、继续教育项目及各类考试的人员共计2万余人次。 北大医院的科学研究水平多年来一直位居国内的领先地位,近五年来,医院获批国家、省部市、校级和横向课题,以及临床试验合计1600余项,经费约11亿元,其中纵向课题7亿元。累计发表论文5300余篇,SCI(即《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论文近3000篇,其中部分发表在包括New Engl J Med、Lancet、Blood、Am J Hum Genet等国际期刊上。获国家、教育部、北京市、中华医学会等科技成果奖40余项,其中国家及部委级奖项19项。   北大医院将弘扬和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和“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塑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风严谨的行业风范。凝练百年历史与硕果,面向新时代使命与担当,医院凝聚全院职工智慧 ,提出了“厚积淀耕耘一百载,新时代筑梦三十年”的历史基调,与时代同行的北大医院人会继续传承 “厚德尚道”的院训,追求“水准原点”的愿景,弘扬“爱心浇灌,生命之花”人文内涵,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在健康中国、科技兴国、教育强国的背景之下,勇担“国家任务医学基地,世界一流学术医院”的时代使命,立足“立德树人为本,学术引领未来”的行动纲领,依托“聚焦学术竞争力,打造医学中轴线”的发展路径,早日形成“中心院区:国家任务,学术引领;密云院区:医疗先行,学科统筹;大兴院区:国际视野,北大模式”的一院三址、一体两翼的格局,不忘“厚积淀耕耘一百载”的从医初心,开启“新时代筑梦三十年”的时代征程。  ...[详细]
联系电话

010-83572211

放号时间

医院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8号

医生团队
  • 翁迈[副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男性性功能障碍、小阴茎畸形或阴茎发育不全、男性生殖系统发育异常、阴茎硬结症、精索静脉曲张、早泄、包皮过长、男性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炎、射精障碍、弱精、少精、包茎、睾丸炎、龟头包皮炎、输精管发育不全、睾丸炎、附睾炎、前列腺疾病、男性生殖系统感染、男性不育症、血精症,男性生殖整形手术,勃起功能障碍男性支撑体植入手术,男性生殖系统静脉曲张、睾丸疾病、包皮过长、包茎或包皮嵌顿、附睾疾病、阳痿早泄,死精症、无精症、少精,弱精、畸形精子、精液不液化,精子活动低、精索静脉曲张、睾丸曲张、阳痿、早泄、勃起功能障碍、勃起不硬、勃起不持久、不能勃起、射精功能障碍、射精快、不射精、时间短、生殖器畸形、包茎、精子质量,精子畸形等男性不育症的诊断与治疗。精索静脉结扎、输精管附睾吻合、输精管吻合、精囊镜手术、阴茎畸形矫正延长等男科显微镜下相关手术。...详情

    从业经历

      翁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男科中心专家,副主任医师。2005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先后师从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周立群教授,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泌尿外科张潍平教授。多次参加北京大学男科中心显微外科进修培训,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与娴熟细致的泌尿外科手术技巧,擅长泌尿外科重大疑难手术的操作,其中一些手术数量和质量居国内前列。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SCI专业论文,《男科学教程》编委,《世界泌外之窗》译者。在京内,军内泌尿外科专业圈内具有良好的口碑。


      任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委员会青年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男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长。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SCI专业论文,《男科学教程》编委,《世界泌外之窗》译者。在京内,军内泌尿外科专业圈内具有良好的口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三甲)泌尿外科全国排名第二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男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北京中西医结合协会男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亚太地区性医学学会(APSSM)和国际性医学学会(ISSM)国际会员


      2021,2022年度“好大夫在线”男科专业TOP5好大夫

    ...详情
  • 杨勇[]

    医生擅长

    遗传性皮肤病,鱼鳞病,掌跖角化病,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神经纤维瘤病 ...详情

    从业经历
    杨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中心临床研究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遗传学组成员。主要从事遗传性皮肤病的临床和实验室工作以及皮肤生物学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2002年带领课题组完成国内首例遗传性皮肤病的产前诊断,至今已完成了包括着色性干皮病、板层状鱼鳞病、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的30余例次产前诊断,近年来已在数十种单基因遗传性皮肤病的数百个家系中实施了基因突变检测;2004年带领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探明原发性红斑肢痛症的致病基因,确定了人类的一种新的离子通道病,揭示了钠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可引起痛觉异常,进而又确定了其发病机理、突变热点、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及治疗机制,在疼痛和钠离子通道的关系领域作出了突出成绩。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子课题、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子课题等项目8项。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7年获“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08年获得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作为第1完成人先后于2008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9年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已发表SCI论文28篇,其中第一或责任作者14篇,发表的杂志包括Lancet、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Annals of Neurology、Brain、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等,被引用490余次。担任中华皮肤科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详情
  • 俞敏萱[]

    医生擅长

    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识别和治疗各种焦虑抑郁引起的躯体化症状,脑血管病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躯体化症状、老年抑郁、失眠和认知障碍的治疗 ...详情

    从业经历
    俞敏萱,女,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从1979年起,在北大医院神经内科从事临床工作,对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并且较早开始对综合医院的 抑郁 焦虑障碍 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曾参加北大六院心理治疗师强化班和完形治疗班的学习。对于识别和治疗各种焦虑 抑郁 引起的躯体化症状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同时,对于 脑血管病 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躯体化症状、老年 抑郁 、失眠和认知障碍的治疗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详情
  • 高惠珍[]

    医生擅长

    脑血管病,疑难病,脊髓疾病,锥体外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病以及急危重症病的诊断治疗 ...详情

    从业经历
    高惠珍,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留校后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工作至今。35年的医疗实践及理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神经病学理论基础。对神经科疑难杂症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对急危重症患者:如昏迷、重症 脑血管病 、重症肌无力危象和呼吸肌瘫痪等的抢救治疗,做到及时、准确。对 脑血管病 、脊髓病、神经-肌肉病、椎体外系疾病及变 性病 等的诊断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对跨学科如内科疾病合并或继发神经系统损害有较深入的研究。尤其对 糖尿病 并发神经系统损害主张早防早治。 自1981年以来师从知名教授余宗颐。一直参加本科生5年制、7年制、8年制教学。讲授课时近200学时。独立讲授《临床神经病学》的全部内容。1990年10月至1991年3月在云南思茅独立完成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少数民族班的全部神经科教学。1993年神经科教学小组集体荣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学一等奖。参加编写神经科专著四部。其中参编的北京大学临床学专业长学制教材《神经内科学》(7年制教材)被北京市教委评为精品教材。 ...详情
  • 赵桂萍[]

    医生擅长

    神经病学,脑血管病,眩晕,头晕,神经平衡障碍疾病 ...详情

    从业经历
    赵桂萍,女,主任医师,副教授,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曾于日本埼玉大学平衡神经科及关东脑神经病院进修。对神经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头晕眩晕等神经平衡障碍疾病、眼震电图、脑血管病等均有较深的研究.论文代表有:CADASIL患者的中枢前庭功能损害; 帕金森病的眼球跟踪运动特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视频眼震电图分析;帕金森病记忆扫视的特点;应用视频眼震电图分析新斯的明试验中的睑裂变化 ;帕金森病患者眼球扫视运动分析及特点;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记忆扫视分析 目前为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眩晕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卒中与眩晕分会委员。 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认知障碍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药理学会抗衰老与痴呆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神经内科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常委 ...详情
  • 孙相如[]

    医生擅长

    处理神经科疑难问题;神经系统疾病、肌病、周围神经病的治疗;帕金森肌肉病 ...详情

    从业经历
    孙相如,女,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目前出诊并参加指导科内大查房会诊。1962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分配到该校第一附属医院(北大医院)神经内科,一直在医疗第一线工作。早年专注于肌电图及诱发电位的临床研究,协助肌肉病及 周围神经病 等其他神经科疾病诊断。近十年来关注于帕金森病及其他 锥体外系疾病 的诊治,参与多种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临床观察,并在北大医院建立了帕金森病的专业门诊。擅长神经系统疾病、 肌病 、 周围神经病 的治疗。对汉字形音义分类的ERP、神经电生理检测包括各种诱发电位及脊髓传导速度测定方面的研究达先进水平。有数篇专业论文在核心期刊杂志发表。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1项。擅长处理神经科疑难问题;1979年起从事肌电图神经电生理、结合神经肌肉病临床工作,曾在美国专修 周围神经病 ;自1997年起专门从事帕金森病的研究。专业特长帕金森肌肉病。 ...详情
  • 袁云[]

    医生擅长

    神经肌肉病 ...详情

    从业经历
    袁云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神经内科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神经病学系副主任兼秘书、亚太肌病中心理事、世界肌肉协会、国际神经病理协会会员和德国神经病理协会和德国肌肉病协会的会员。1984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1984-1986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工作,1986-1989年在北大医院攻读医学硕士学位(导师:陈清棠教授),论文题目:《正常人神经肌肉接头的增龄改变》。1989年获得医学硕士学位。1989-1992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工作,聘为主治医师。1992-1996年后在德国埃森大学神经病理研究所攻读神经病理专业的医学博士,重点研究神经肌肉的病理诊断,1996年6月获德国医学博士学位(导师:L Gerhard 教授),论文题目:《中枢神经系统淀粉样瘤的病理和发病机制》。此后在德国美茵滋大学师从Goebel教授作为客座医师继续进行神经肌肉病的病理研究。1997年回国在北大医院进行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主要通过病理研究诊断神经内科疾病,重点在于周围神经病和肌肉病的病理和基因研究。所带领的研究梯队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40余篇,内容主要涉及周围神经病、肌肉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负责翻译和主编了4部专著。先后获得教育部、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重大课题、北京市自然基金的资助。目前负责承担国家自然基金一项、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课题一项和国家十二五重大课题一项。 社会兼职包括亚太肌病中心理事、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病理学组副组长、肌肉病学组副组长,卫生部"全国临床医学专业中级技术资格考试"试题命题专家组神经内科组长。北京市罕见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和神经科学理事会理事。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中国神经免疫和神经系统疾病杂志编辑委员。 ...详情
  • 汪欣[]

    医生擅长

    消化系统肿瘤的开放和腹腔镜微创手术,对胃癌,结直肠癌及肝转移,复发直肠癌,胃肠道间质瘤,腹膜后肿物等疾病的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他普通外科的常见病疑难病。 ...详情

    从业经历
    汪欣,男,主任医师,教授,普通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擅长胃肠疾病,肿瘤的诊治。1984.9-1990.7 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学习并获医学学士学位 1997--2002.7 获北京大学临床外科学博士学位;1998.11-2002.2 美国Rochester大学医学中心博士后。中国医疗保健及国际交流促进会胃肠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专业委员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结直肠专业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学会胃癌专业组青年委员。   1990.7-1995.7 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住院医师及住院总医师;1995.8-1998.11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主治医师;2002.7-至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2003.7-至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副教授。   承担科研项目 (1) ARA267-α在消化道肿瘤中的表达(院级归国基金)。 (2) 核激素受体辅助调节因子ARA267-α的表达和功能的深入研究及其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教育部归国基金、批准号:文406)。 (3) 核激素受体辅助调节因子ARA267-α的功能研究及其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北京大学“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人类功能基因与疾病基因学学科群、批准号:217)。 (4) Pyk2和Hic-5/ARA55基因在胃肠肿瘤中 的表达及对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北京大学“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肿瘤学学科群、批准号:518)。 (5) Pyk2在胃肠肿瘤中的表达及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72105) ...详情
  • 贾志荣[]

    医生擅长

    脑血管病性痴呆及周围神经病 ...详情

    从业经历
    贾志荣,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 从事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疑难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主要研究 脑血管病 性 痴呆 及周围神经病。从事临床神经电生理研究,包括对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价值的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视听体感诱发电位等。目前正进行 糖尿病 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电生理和小血管病变方面研究。 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神经电生理专业组委员中华神经科杂志编委及审稿人;中华 糖尿病 杂志编委及审稿人;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编委及审槁人;中西医结合会神经病学分会专业委员。擅长 脑血管病 性 痴呆 及周围神经病。 ...详情
  • 王荫华[]

    医生擅长

    临床神经心理学、神经病学、老年医学和神经康复医学 ...详情

    从业经历
    王荫华,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42年6月出生,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一医院神经病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1982年北京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87年8月至1990年7月获世界卫生组织(WHO)奖学金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东京大学国立医院医疗中心访问。2001年荣获国家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的高级访问学者资格,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心访问半年。并多次出国到美国、日本、瑞典、瑞士、意大利、希腊、法国、德国、丹麦、挪威、马耳他、西班牙、委内瑞拉、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 学科专长为:临床神经心理学、神经病学、老年医学和神经康复医学。 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患者及老年痴呆患者的神经心理学障碍表现及其机理与康复的研究。诸如:老年痴呆、记忆障碍、失语症、失认症、失用症、忽视症、焦虑症、抑郁症的研究。 已完成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三个“九五”国家级攻关项目、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北京市科委及北京大学211工程课题的研究。目前承担首发基金“韦氏智能第四版中国修订与常模”项目(第三负责人)。 已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脑血管病神经心理障碍康复基础研究。“九五”国家级攻关项目:老年性痴呆的早期诊断方法研究;急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研究;益肾化浊法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研究。北京市科委老年期痴呆的神经心理量表规范化研究,国家十五攻关课题:急性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方案的研究。 指导研究生已完成的课题如:右大脑半球梗塞患者的汉语语言障碍;汉语失语症的听觉理解障碍;阿尔茨海默病的语言及神经心理学障碍;脑血管病患者的失认症研究;大脑病变的失用症研究;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神经心理量表的应用;老年性痴呆的遗传学研究;老年期痴呆的神经心理量表应用与早期诊断;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诊断及治疗。 培养硕士、博士30余名。在一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著14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24部,主编专著2部。 在老年痴呆协会担任副主席、主席的近十年中,遵照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的宗旨,不计报酬、踏踏实实地为老年痴呆患者和他们的家属及照料者服务,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加强老年痴呆的科普宣传,以提高社会对此疾病的知晓度;向政府领导和媒体呼吁,以制定相关的政策;举办各种讲座,提高医生、技师、护士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讲授照顾此类患者的技巧,使家属更好地了解此病,照顾好病人、并保护好自己。工作得到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I)的认可,也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如: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一直以来高度关注和重视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C)工作,在ADC成立五周年及世界老年痴呆日到来之际,高瞻远瞩,特为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题词---“实行学科交叉,点燃智慧火花”,鼓励协会为痴呆患者和家人造福。并亲自参加协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世界老年痴呆日活动。 曾获得:1993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1年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4年中央统战部华夏英才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专著 2006年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本职工作突出贡献奖。 2009年老年保健协会老年保健先进个人奖 2010年老年保健协会成立十五周年老年保健突出贡献奖 现任社会工作: •1994年6月14日加入九三学社,1995年起任北医大一院支社副主委。 •自1998年至2005年任北医大一院支社主委兼任北医大委员会副主委。 •自1998年至2008年任北京大学第二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十余年来,遵循着“业余办社、无私奉献”的原则,在本职工作和九三学社的社务工作中默默奉献。 •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委员会(ADI Council Meeting)委员 •国际神经病学及亚太痴呆顾问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痴呆与相关疾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lzheimer Disease Chinese, ADC)名誉主席 •中国老年学学会医药、保健、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理事、专家 •中国老年性痴呆科学家协会理事 •中国药理学会抗衰老与老年痴呆专业委员会理事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学与行为神经病专业学组顾问 •中华医学会老年病学分会神经病学专业组顾问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专业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中华神经科杂志顾问 •国家、浙江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评审专家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药品评审专家 •首都医学科学发展基金评审专家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评审专家 •中华神经科杂志顾问 ...详情
  • 刘凤君[]

    医生擅长

    成人神经科(18岁以上), 神经内科疾病,脑血管病,癫痫及发作性疾病 ...详情

    从业经历
    刘凤君,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7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临床医学专业,1988,8—1993,10任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医师,1993,10—1999,6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1999,6-晋升为副主任医师。热爱医学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严格遵守医德规范,有较强的团队精神。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并用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经常查阅文献指导下级医师诊治复杂疑难疾病例,例如癫痫病的治疗、肥厚性硬膜炎、脑弓形体病、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治、发作性运动障碍的临床分类和治疗等等,对癫痫状态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并应用与临床取得明确的效果。在查房期间经常组织下级医师讨论临床病例,共同学习,获得好评。在科研工作中,1997年首先进行健康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汉字识别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为科室电生理室建立相关正常值标准,为临床诊断认知功能障碍提供电生理指标。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在国内较早的系统总结了发作性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分类,首先报道了所有的本病临床类型和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成功诊疗多例此类病例。2002年8月至2003年6月赴丹麦奥尔堡大学,被聘为客座研究人员进行大脑电生理研究,完成课题:“电针刺激穴位对健康人大脑电活动的影响”。此外在国家“十五”课题中,积极协助课题负责人开展工作,如脑血管病的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并参与5部专科书籍编写。擅长神经内科疾病,脑血管病,癫痫及发作性疾病。 ...详情
x

为了让您更好的了解更多的信息,请您点击免费注册 进行注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