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

三级甲等
  •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
医院名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
     2009年2月,随着上海市委、市政府“5+3+1”项目工程的正式启动,拥有百年历史的“医疗航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再次起航。9月26日,承载着提升浦东周边地区医疗服务能力,优化全市公立医院布局使命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院(以下简称“市六东院”)在美丽的东海之滨、滴水湖畔正式开工建设。2012年10月26日医院建成并顺利开业试运行。自此,一家驻扎临港、服务浦东、探索公立医院改革发展方向的上海东部新建三级医院开启了她救死扶伤、创新服务的征程。      一、医院基本情况     “百年底蕴,全新起点”是市六东院给人们最深刻的符号印象。秉承百年六院医疗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市六东院,坐落在美丽的南汇新城滴水湖畔,紧邻上海自由贸易区(洋山),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7.2万多平方米,核定床位600张,设42个专业业务科室(其中临床科室33个、医技科室9个),是一所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4年医院门急诊总量达334707人次,其中门诊量268887人次,急诊量65820人次;出院患者11613人次,平均住院天数为9.13天。      先进的医疗设备是提高诊疗质量的关键。市六东院拥有3.0T核磁共振、64排CT、DSA、SPECT、DR、以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医疗设备,还配备包括HIS、PACS、LIS、RIS、手术麻醉、临床路径管理、心电生理等多套信息系统。      人才建设是立院之本。市六东院与母体医院在人才方面实行一体化管理,六院临床、医技科主任兼任市六东院临床、医技科主任,全面负责东院科室的建设和发展。医院也积极推进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制定后备博导、后备硕导、院级优青和院级课题的建设和管理办法,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鼓励进行基础和临床方向的探索性研究,使中青年医务人员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申请更高级别人才和科研项目打好基础,目前市六东院医务人员567名,其中高级职称人员80名,博士研究生导师9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1名;全院医生共计180名,其中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90%      学科建设是衡量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市六东院将母体医院目前的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骨科、内分泌代谢学科、耳鼻咽喉科、医学影像科、急诊医学科)纳入东院重点学科,设置了5个院级特色学科(肿瘤内科、神经外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和1个后备特色学科(妇产科)。分梯度差额拨付学科建设经费,拟经过三年的培养,将这些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打造成医、教、研方面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并能有效带动其它学科的发展。同时作为对特色学科建设的补充,东院遴选了第二批特色专业12个。      2014年以母体医院为依托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一人次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一人次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以母体医院为依托单位获院外纵向课题共12项,其中国家级3项、市部级4项、校局级5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院外纵向课题共20项,其中市部级课题2项、校局级课题11项、区级课题6项、协会级课题1项;发表SCI/EI论文44篇,统计源论文76篇。      二、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情况      “综合改革 创新服务”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寄予市六东院的战略期望。市六东院作为上海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建院伊始即在医院管理模式、投入补偿机制、医疗服务规范、内部运行机制、评价监管机制、医保支付机制等多个方面积极探索实施各项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医院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管理新模式。2013年3月市六东院理事会成立,作为医院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负责审议医院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医院行政工作计划,听取医院院长的年度工作报告并督促检查院长工作,聘任医院行政领导班子,审议医院内部收入分配方案以及决策医院其他重大事项。同时为进一步强化经济运行和财务活动的会计监督工作,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实施内外部相结合的审计制度,2013年10月市六东院正式实施总会计师委派制。市六东院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创新形式、认真谋划,面对距离市区75公里,周边仅1.5万常驻人口的困难情况,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方法使得医院业务逐渐走上正轨。    &n......[详细]
联系电话

021-38297000

放号时间

医院地址

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环湖西三路222号(近古棕路)

医生团队
  • 马建慧[]

    医生擅长

    暂无介绍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孙永宁[]

    医生擅长

    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塞、冠心病和心肌炎等的中医诊治;对胃炎、胃溃疡、咳嗽等消化和呼吸系统疾病有独到的经验;恶性肿瘤的中医内科治疗;亚健康的中医调治。 ...详情

    从业经历
    孙永宁,男,主任医师,教授,中医学博士,中药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副院长。师从“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和著名中医内科学专家杨明均教授,多次应邀赴日本、香港等地进行学术交流。长期从事中医临床与科研工作,有扎实的中医理论与临床功底。擅长疾病:心 脑血管疾病 如脑梗塞、 冠心病 和心肌炎等的中医诊治;对胃炎、 胃溃疡 、咳嗽等消化和呼吸系统疾病有独到的经验;恶性肿瘤的中医内科治疗;亚健康的中医调治。主持市科委基础重点项目等课题3项。 ...详情
  • 张昀昀[]

    医生擅长

    长期从事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诊断和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对心血管相关的复杂疑难疾病有比较强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对心内科危重病人的抢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详情

    从业经历
    张昀昀,女,主任医师,教授,硕导,学术任职为中华医学会上海心血管病分会委员。1970年8月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长期从事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诊断和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对心血管相关的复杂疑难疾病有比较强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对心内科危重病人的抢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参与多项国际、国内的多中心临床药物试验。在国家核心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详情
  • 孙辉[]

    医生擅长

    暂无介绍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赵明慧[]

    医生擅长

    斜视、弱视治疗,屈光不正矫正 ...详情

    从业经历
    赵明慧,女,主治医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眼科学专业,硕士学位,屈光矫正专业,曾在天津眼科医院斜视弱视治疗中心学习,擅长眼科常见病尤其屈光不正矫正,斜视、弱视治疗。曾发表SCI论文2篇,在国内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详情
  • 陈海冰[]

    医生擅长

    临床擅长: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诊治。主攻方向为糖尿病并慢性肾脏疾病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 ...详情

    从业经历
    陈海冰,女,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内分泌代谢科行政副主任,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95年毕业于蚌埠医学院,2008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内分泌学博士学位。从事内分泌代谢专业临床工作与研究23年,在内分泌代谢常见疾病--痛风/高尿酸血症、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生长发育异常、生殖内分泌疾病等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3项。在SCI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6篇。临床擅长:主攻方向为痛风/高尿酸血症、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诊治。糖尿病并慢性肾脏疾病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 ...详情
  • 王韬[]

    医生擅长

    骨科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门急诊部副主任。1997年本科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7年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长期工作在医教研第一线,注重创伤骨科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方向:四肢创伤骨科的实验研究与临床治疗。已熟练掌握四肢复杂骨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一部,获国家专利4项,参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成果各一项,承担院级课题多项。 ...详情

    从业经历
    王韬,担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骨质疏松防治联盟创世理事兼医学传播分会会长 ,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科普奖 ,中国科协“典赞-科普中国”之“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8] ,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 “科普杰出人物奖” [9] ,团队获“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上海市首批医疗服务品牌”称号。作为代表出席了“中国科协成立60周年 百名科学家、百名基层科技工作者座谈会”。曾于2017年,被授予“国之名医”荣誉称号。 ...详情
  • 郭衍[]

    医生擅长

    脑胶质瘤的基础研究与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救治;自发性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椎管肿瘤的手术治疗;颅底肿瘤; ...详情

    从业经历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1994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现任中华医学会会员;上海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肿瘤组成员。 ...详情
  • 李俊[]

    医生擅长

    暂无介绍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俞传芳[]

    医生擅长

    暂无介绍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x

为了让您更好的了解更多的信息,请您点击免费注册 进行注册

x